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宇 《生产力研究》2012,(5):135-136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而难以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发展现象,是一国在发展阶段跃升过程中发展战略转型失败的结果。文章分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典型国家的发展困境,以及中国面临的风险。中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报告在政策层面上阐明了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二者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于志明 《经济问题》2007,(12):84-86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来认识农业、指导农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服务农业、发展农业,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资源透支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在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透支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探讨了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太阳能照射下诞生出来的一个耗散结构,所谓的工业文明也只不过是化石能耗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化石能枯竭极易导致工业文明崩溃;进而提出我国应确立"先用可再生能源后用化石能"的原则,以及应以"平衡"思想指导各级政府经济调控等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龙 《当代财经》2007,(12):5-10
把对经济工作考察的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大到经济发展,这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创新,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丰富,在思路上应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载体,以体制改革与创新为保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价值取向相别的鲜明点为以人为核,顾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升社会福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评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怎样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社会各界都日趋关注的问题,也将成为中共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议题。该文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福祉转化度低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调整政府的目标和定位,构建"社会整体福祉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是国家之间竞争发展的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而后发国家赶超的动力在于经济更快增长。但是后发国家的赶超发展并非是直线式的高速发展,赶超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的事实凸显赶超式增长本身充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增长方式及时有效的转换尤显其必然性和重要性。作为20世纪的赶超国家,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凭借独特的计划经济增长模式一度取得了高速增长,完成了从一个欧洲落后农奴国家到工业发达超级大国的"惊险一跃"。但它为何没有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陷阱呢?本文试图回顾与分析前苏联经济增长变化轨迹、增长方式根本性软肋及其与赶超失利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总结后发国家持续赶超的应循之道,以便为快速赶超中面临诸多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改革30年之际,本研究依据"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及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基于"金融增长方式---金融发展方式"的视角解释金融发展方式内涵,指出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金融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要强调和追求金融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阐述了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的实现条件及要求,接着从转变金融增长方式、优化金融结构、重塑金融发展动力等方面思考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推进金融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比较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经济仍较快增长,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但一些固有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尝试以一个适合转型阶段我国或地方经济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改进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总量——结构——效益分析,对江苏经济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当前形势对优先保增长与兼顾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供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即通过补齐各类"短板"以放大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把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放在经济增量部分,以救活、新建、扩大、升级和完善等手段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玉梅 《经济问题》2008,342(2):77-80
运用综合评价的思想,利用统计数据,测算了"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最后一年安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在持续不断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符合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的重点.本文运用重庆市1985-2007年的相关数据,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环境规则影响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对外贸易首当其冲地遭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环境壁垒"的种种限制,损失逐年上升,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其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主要表现在增长方式、发展规模、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及出口商品竞争力等五个方面.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五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融增长方式长期"转而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其"末端治理"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金融粗放增长方式因无法彻底解决金融资源"浪费"与"不足"的矛盾而不应为继。循环金融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种新的金融增长方式,它以金融资源的再循环为核心,采取"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式全程治理模式,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再造金融增长方式,有利于金融积极、和谐、可持续稳定发展。循环金融可以通过推行ERP和EPR管理、制定国家金融战略、编制实施金融规划等多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增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价值的长期增长,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本文依据现代企业价值理论,讨论了技术创新在企业价值增长中的作用及技术创新带来企业价值增长的机理.提出了技术创新使企业价值得到增长的"常规增长"、"超常增长"和"持续增长"三种增长方式,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明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海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在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宏观调控、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新的形势和新的政策环境下,"6·18"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新的机遇,提出"6·18"应对的转型提升思路及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下降。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贵州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使得贵州为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不小的威胁。当前加快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最紧迫的任务,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素文 《经济论坛》1996,(10):18-19
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分析王素文制度是一个社会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从理论上讲,所谓“增长方式”不过是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制度安排下,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上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统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在短期内是稳定不变的,那么...  相似文献   

20.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决定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谈点看法。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1)在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上粗放型以外延型为主,集约型则以内涵型为主。(2)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粗放型注重经验管理,集约型则注重现代科学管理。(3)在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上,粗放型注重速度而集约型注重效益。(4)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粗放型注重数量,而集约型则注重质量。(5)在生产要素上粗放型注重劳动和资金的密集度,集约型则更注重技术和知识的密集度。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