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转变,传统旅游地面临众多的挑战。泰山作为传统旅游地的典型代表,通过外引内生的方式,建起了多个互补性的旅游项目,逐步构建了大泰山旅游发展新格局,并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嫁接高科技、开发互补型旅游项目、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特色项目等措施,打造了特色的大泰山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郭丽 《南方农村》2012,28(6):70-73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本地旅游业的开发力度。但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区位、形象或经济等原因,导致该地区的旅游产品不突出,市场发育薄弱,在旅游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分析,以及弱势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的研究,找出破解该弱势旅游地开发难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是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旅游业界人士关注并积极探讨因地适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比较分析典型的四川与广东两省发展模式,探讨产品和空间开发方面的资源型与客源型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是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旅游业界人士关注并积极探讨因地适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比较分析典型的四川与广东两省发展模式,探讨产品和空间开发方面的资源型与客源型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旅游总体规划课题基础上完成的,着重分析了这一规划的特色,进而探讨了非资源型旅游地总体规划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6.
海岛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特点是: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功能的复合性,旅游用地的多效益性,土地开发的不均衡性。广西北海市涸洲海岛土地利用存在着核心景区资源有限、土地利用难持续、土地利用整体性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严格执行旅游区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城市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为具备区位优势和景观效应的边缘地带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机遇。立足于资源特色,构建核心产品,实现主题营销,是边缘区突破核心区极化作用和屏蔽效应,实现旅游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与南宁、桂林—阳朔核心区域以及周边县市相比,茉莉花是广西横县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认为广西横县旅游业开发创新,应立足于茉莉花资源特色,致力于茉莉花旅游核心品牌,构建以六景、横州为核心,南梧高速、湘桂铁路、209国道、101省道、郁江水系为交通骨架的旅游精品线路,以南宁、北部湾经济区、广东、东南亚为主要目标市场,实现主题营销。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文化旅游业也随之兴盛.迄今为止,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良好势头,但从微观上看仍存在些许问题,如文化旅游资源开放不当.内蒙古作为旅游业兴起的一颗新星,其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于该地区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也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此...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态环境已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恶化,水资源利用也逐渐偏离可持续发展理念。文章以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口和城镇化、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作为关键因素构建了休闲旅游农庄的水生态承载极限定量计算模型。通过对主要部门用水量和相关指标数据调查和总结,根据定量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总体看,四川省水生态承载能力足以维持远景规划,其中,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川东平行领谷区、川中丘陵区、川西高原等5个地区的水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5 628万人、10 215万人、8 301万人、5 504万人、4 809万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温泉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从其产品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构建出适合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攀枝花红格拥有丰富、稀缺的温泉资源,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各项目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区域旅游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在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城镇缺乏预见性和长远性,开发盲目无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极大破坏,城镇化建设发展缓慢。基于此,本文尝试探寻一个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总结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依托凉山彝族文化与特色资源,变资源为优势,变比较优势为品牌优势,提升民族旅游城镇的品牌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走绿色、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困境,考察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在对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以四川省33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模仿创新的积极性和重视性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相比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更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是旅游资源富集、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地区的一种发展新方式。全域旅游需要区域内部有高密度的多样景观,协调统一的区域主题以及适中的区域尺度。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利用优越的区域内在条件,将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相融,将森工、水能开发、食品加工与旅游联动,将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本土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养生旅游相统一,形成一系列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关联雏形。依托域外大景区整体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实行点、轴、面串联推进景观的全域统筹,突出绿色主题的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全域协同发展,并探索出全域旅游的产业关联与地域统筹协作模式。实践表明:这类区域全域旅游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政府主导、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关联、差异化发展的地域协同、地域文化挖掘与人文景观营造的特色提升等策略。针对该县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更新观念与强化政府主导,以产业链间的横向关联推动产业聚变,以分层次/类别统筹开发促进全域协同,坚持生态优先和强化环境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在分析了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目前农业旱灾风难管理体制存在的利弊,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库中的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以达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地理位置、地貌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旅游地形象遮蔽理论初步构建了经济林产业形象遮蔽的理论,界定了经济林产业形象遮蔽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其发生机制,并以四川越西和汉源贡椒产业为例,分析了产业形象遮蔽发生的机制,初步论证了旅游地形象遮蔽理论在经济林产业形象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国际国内环境双重挤压,旧产能淘汰,新动能不足,新旧矛盾叠加,城市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改变过去要素驱动和资本驱动的发展方式。攀枝花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创新改革的重点。创新驱动战略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通过边际效应、产业集聚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外部性效应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攀枝花为例,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05年—2016年攀枝花创新驱动转型能力进行测算,发现攀枝花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但依然存在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不畅、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攀枝花创新驱动城市转型的问题提出攀枝花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及阶段性特征,是有效引导农旅融合、农民创收和农居焕新的重要路径。方法 文章以古徽州4批次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5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EVM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全面探讨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下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结果 基于非参数空间统计方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结论 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旅游市场环境、相关配套设施、文化物质环境较好;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呈现出圈层化的分布格局,北部以徽州区为主、南部以婺源东部地区为主的两大核心区已然形成;各侧视图的空间形态以及典型方向的剖切线,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的空间梯度分布态势,同时也表现出空间上的跳跃和突变。  相似文献   

20.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效益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法分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依据"成本-效益"理论建模,试图为掌握农业发展规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为实证,收集2006~2015年四川省农村居民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和数据形式,其中数据形式主要包含土地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及劳动资本的投入等,采用软件SPSS分析人均耕地规模指数,并根据数据分析农业规模经营适度范围,寻求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最佳经营规模点Q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Q_1,Q_2]。[结果]分析得出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适度经营范围为:0.227 456~0.412 534 hm~2。[结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与土地产出弹性和劳动力工资成正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及地租成反比;规模经营效益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各个方面效益的同时提高,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