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IPO重新开闸之后,大多新股酋目集体“涨停”,44%涨幅让中签的机构和投资者欣喜不已,也使打新股产品魅力大增。  相似文献   

2.
2016年1月,新股申购由预先缴款改为中签后缴款。这一我国前所未有的政策对投资者的申购策略、新股收益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基于对新制度的研究,原创性地定义、计算出网上申购新股的收益率(即打新收益率)。对目前打新高收益的不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并证实了新股存在的"收益对标效应""市值对标效应"。这两种非理性效应共同导致打新收益率维持在不合理的高位。  相似文献   

3.
新股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难 从2000年2月22日开始实施的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办法,实行几个月后,因成本过高和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到现在几乎名存实亡了:新股几乎全部是向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偶尔象征性地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一点.向战略投资者和法人配售新股,因易产生违规操作和内幕交易行为而几乎停止.2001年是否继续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是管理层面临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新股上市骂声一片,圈钱、歧视中小投资者、利益集团一次性套现。打蛇没打中七寸,骂新股发行没有骂到根上。此次新股发行之所以51家批发上市,暂停新股发行积压了大量融资需求是一个原因,而希望增加供应抑制新股虚高是主要原因。存量发行也是为了增加新股供应,此次网下发行总体而言并不倾向中小投资者,散户过多被视作A股市场不理性的根源,动辄与英美等国的散户数量相比,投资者适当性着眼于减少风险承受力低的散户,增加专业投资者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股发行中如何有效地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分别发挥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功能,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利益关系的现状,指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对协调两类投资者利益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股票交易实名制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股票交易开户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成为滋生违法违规的温床. 一是大量假冒个人投资者违规申购新股.多年来,由于股票账户实名制未能实行,机构投资者假冒个人投资者违规申购新股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股发行抑价一直是证券市场的一个谜,本文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及监管机关监管目标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并运用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监管当局与投资者博弈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认为适度规模的新股发行抑价率是在当前投资者获利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保持证券市场稳定的无奈之举.最后从规范与稳定证券市场的角度出发,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文献综述 新股长期运行表现失常,也称新股弱势,是指新股上市和随后的3、5年内收益率显著低于股市的平均收益率.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间上市的2650只新股进行研究,发现新股上市5年后的平均收益率仅为0.75%,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则投资者无利可图.  相似文献   

9.
新股发行定价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新股发行监管制度、新股定价方式和新股发行方式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对各阶段发行定价方式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0.
王祥胜 《理财》2012,(3):25
新股发行是证券市场上的一项常规业务,所引发出来的“新股不败”、认购新股保赚不赔的现象,让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偏爱打新股、炒新股,造成新股发行在A股市场受到特殊追捧。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IPO重启以来,打新和炒新再次成为股市的热门话题.在新股上市首日及随后交易中,仍有个别投资者通过大笔申报、连续申报、高价申报等手段拉抬股价,诱导其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跟风介入,造成股价大幅波动,从中谋取不当利益,已成为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的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新股发售是资本市场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不同的发售方式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如何将新股安全、高效、公平地发售出去,是管理层所努力寻求的。本文拟就国内股票发售办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一、存在的问题沪、深证交所成立以来先后采用过几种股票发售办法都存在不同的问题。(一)限量发售认购抽签表,即首先发售一定数量的认购抽签表,凭中签号码购买股票的办法。这种办法的问题是:1、采用非市场手段因而付出了代价。当时,为克服投资者过度需求和不断升温的热情,沪、深两地管理层在认购证的定价上也不断升温,以平…  相似文献   

13.
IPO抑价是各国在新股发行时所普遍存在的现象.合理的IPO抑价是股票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所应当给予投资者的回报,但是过高的抑价倍数将可能伤害到部分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及本次发行的融资效率.在我国,IPO抑价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巩固前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估值技术、市场化定价、扩大新股供应量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冯伟 《证券导刊》2013,(33):59-62
2013年6月7日,证监会发布第四轮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新股发行、定价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视角,构建IPO超募与抑价关系模型,探讨IPO抑价和IPO超募的传导机理。通过研究表明:IPO抑价UP与散户投资者对新股价值评估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对新股价值评估负相关。IPO抑价UP与新股超募负相关,且IPO抑价和新股超募可以同时存在。最后,通过数值分析模拟证明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紫 《中国金融家》2011,(11):118-119
“打新”是不少投资者喜爱的一种投资股票的方式,新股一直以来是二级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种。由于投资者对新股的热情,A股市场一度有“新股不败”的说法。即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一路下挫的A股市场,投资者对于打新依旧乐此不疲。然而今年以来,伴随着整个大盘走势的震荡下移,新段的表现平平淡淡,大新行情已经明显开始退却。  相似文献   

17.
新股发行中如何有效地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健全股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金融立法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金实力、市场参与能力等差异,在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利益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发行商倾向于向机构投资者发售股票;第二,立法上也更多倾向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此外,机构投资者利用其资金、信息、游说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合法或非法的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如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平衡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成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牵动着数千万投资者的心。毕竟中国股市的很多问题,其源头都在新股发行制度上。所以,对于当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投资者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投资者希望通过此次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大小限问题,使中国股市早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股发行抑价一直是证券市场的一个谜,本文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及监管机关监管目标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并运用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监管当局与投资者博弈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认为适度规模的新股发行抑价率是在当前投资者获利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保持证券市场稳定的无奈之举。最后从规范与稳定证券市场的角度出发,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的因素,并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对公司短期股价表现的影响。本文认为,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的因素与外国不同,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的高低与股东的身份有关,向控股股东及关联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的折扣率要低于向非关联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的折扣率。并且,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折扣率越低,投资者获得的超额累积收益率越高。本文运用中国证券市场定向增发新股的数据,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的因素及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对公司短期股价表现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本文理论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