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悦 《时代金融》2013,(12):221-222
主权信用评级关乎着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国际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几乎被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继欧债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三大机构的信用评级对其经济所造成的震慑作用,并对其评级的公允性与独立性产生质疑。本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决策参考,而是为利益所动,那么由其提供的评级结果不具有独立性,会给被评级国家和其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博弈的角度、运用"共谋"与"防共谋"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信用评级机构缺失独立性的危害以及对一国而言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文  王腾飞 《征信》2016,(3):58-63
在回顾国际评级机构监管改革与演变的基础上,对比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主要措施与改革思路及存在的不足,分析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历程和监管现状.提出为促进我国评级行业持续发展,应明确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思路,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优化监管框架,建立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则,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级行业自律组织,强化公司的内部治理,限制利益冲突、加强信息披露,建立评级机构问责机制及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信用评级业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信用评级业正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高度垄断的全球信用评级市场力争扩大国际话语权.美国的评级机构已经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直接或间接从事相关评级业务.我国应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加强评级机构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有公信力的民族信用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美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标准以及信用评级影响力等多角度对中美国家信用评级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中美国家信用评级存在分歧并且都具有主观性,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寡头特征,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不久,尚待发展。中美国家信用评级的标准具有显著的不同,因此评级结果也有差异。从效果上讲,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国家信用评级结果变动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显著,且短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和完善主权信用评级业是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均通过综合评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来展示主权国家的信用状况. 此评级模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方式,评级指标全面、准确、完整,但具有潜意识下的制度偏好,易受主观影响且透明度不高.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大力扶持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立自己的评级标准和模式,并加强主权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夏凡  姚志勇 《金融研究》2013,(2):184-193
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广受批评。有人认为其评级太过宽松,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负有责任;有人认为其评级过于严苛,频繁下调公司和主权信用评级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本文为协调上述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发现"评级高估"和"评级低估"都可能在均衡路径上出现,同时信用评级具有"顺周期"特性:评级高估更有可能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而评级低估则更有可能出现在经济萧条时期。  相似文献   

8.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是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估".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信用评级就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及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标准,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对企业等筹资主体或侦券等融资工具的如期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出来,给投资者、贷款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社会各方实现投资和融资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看,以标普、穆迪和惠誉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存在可以起到降低社会经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仍然存在着一些功能扭曲的表现,如“三大”评级机构反应的迟钝,使其可信性遭到市场广泛质疑;“三大”评级机构反应的过度,加剧了金融市场调整;“三大”评级模式隐含的利益倾向,违背了信用评级的独立与公正。整顿和规制国际评级机构,必须改革现行的评级模式和模拟评级程序,实现评级市场的竞争化与评级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基于国际金融风险程度的不断加深,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信用评级的方法来加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也开始注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开始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关于银行信用评级(包括个体评级、支持评级和债务评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后,以危机推手著称的美国信评机构因群体性道德风险和贩卖劣质公信力而备受国际谴责.为此,三大机构不同程度地修订了主权信用评级规则,并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联袂发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负面意见,尤其是2011年轮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至负面,希望借此塑造其公正、客观的商业形象.但是,三大机构的政治附属物属性决定了三大机构发布的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负面意见,本质上是一场政治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较量,更多展现为一种政治博弈的需要,并使自己陷入了债务上限与主权信用评级的政治悖论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孙章伟 《征信》2011,(5):1-6
以标准普尔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发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负面意见,三大机构与美国政界的政治博弈愈发激烈,其中,标准普尔在2011年8月5日首次把美国主权信用的AAA评级降至AA+.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级,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打破三大机构的全球评级话语权论断,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8年初,金融危机已过去近十年,信用评级机构仍然是全球许多国家公共政策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将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主权信用评级置于国际经济治理和市场监管的背景下,分析评级机构市场权力的来源,欧美监管改革的路径和监管困境,结合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对主权信用评级价值异化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证明了信用评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旦信用评级出现问题,将给整个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信用评级是金融行业标准制定者,是整个行业的战略制高点,更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立法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及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我国亟需完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大力扶持本土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垄断了全球信用评级业务的90%以上,形成了国际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并且把"触角"伸至中国,但却屡次因为评级失败而遭到投资者的诟病。我国面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势力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大力发展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确保在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与通货膨胀一样,评级膨胀具有持久的、螺旋上升的和影响深远的危害性。信用评级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风险措施,典型的信用评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所导致的风险与威胁主要来自于"信用评级膨胀"。而究其根本,评级膨胀的大规模泛滥最终得益于美国两大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规范霸权,以及由美国评级机构所垄断的国际评级网络。由于存在激励促使他们逃避基于评级的监管,因此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并一定会催生评级膨胀。因此,评级膨胀只是表象和媒介,双评级规范和网络效应才是美国评级霸权的最终顶点。  相似文献   

20.
郭俊丽 《征信》2016,(12):57-58
以安阳市为例,通过对信贷市场评级现状、需求情况和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建议从信用评级模式选择、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体系构建、外部信用评级结果运用的政策推动、推行灵活定价模式和费用减免政策、加强评级机构市场化运作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信贷市场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