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初,民商传媒组织召开历史与现实——纪念‘一号文件’三十周年座谈会。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德平,原江苏省省委农工部部长吴,原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大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杨冠三,  相似文献   

2.
杜润生,1913年出生,原名杜德,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内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参与组织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平反复出后,协助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农村改革开放工作,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在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中,积极支持和引导在安徽、四川发起的农村改革向全国铺开,从1982年到1986年,杜润生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文集》等。  相似文献   

3.
土地分包到户,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于农民而言相当简单,过程不复杂,方法易操作.但是,于政府而言则不然,正所谓"兹事体大".  相似文献   

4.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风口浪尖中,以扭转乾坤的气势开创了农村改革大业,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创造了海纳百川、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民主氛围,使"实践第一"、"群众路线"得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自然会首先想起最初启动这场伟大变革的农村改革,想到"包产到户"。我国农村最早出现"包产到户"是在1956年。那一年开始就搞"包产到户"的,全国有四个地方,而在县委领导下,  相似文献   

6.
宁波农村的改革发展,先后经历了从探索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废除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到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从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体制转换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重大阶段。  相似文献   

7.
刘鹏飞 《发展》2013,(11):12-15
中央一号文件是指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现已成为中央重视“三农”问题的风向标。从起源看,1982年第—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胡耀邦在一次会议上讲到,农村工作方面,中央每年都要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安排“一号”。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1986年和新世纪初期的2004—2013年,中央共出台15个涉农一号文件,对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克服传统体制弊端,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初期,围绕着“双包制”展开了激烈交锋。本文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从政策层面,探讨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浙江经济》2007,(18):48-49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从此,中国农民走上了温饱之路。近30年后的今天,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使我国69%国土面积的山林获得新生,以蓬勃之势引领山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饥饿的逼迫下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拉开。自198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后。农村一度几乎被遗忘。  相似文献   

11.
张涛 《中国经贸》2011,(10):27-2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每次都会明确对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2.
以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土地承包责任状为突破口.掀起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农业用占全世界约10%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令世人赞叹。纵观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迈出了三大步伐:第一步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农民增收;第二步是农村税费改革,核心是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实现了农民减负;第三步是农村综合改革,核心是促进农村上层建筑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总离不开"包产到户"。而说到"包产到户"的发展,则必然要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安徽的"责任田"。当时,安徽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名曰"责任田"的"包产到户"。而要说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产到户"实践,则必然要涉及发生在该省宿县的一系列事件。  相似文献   

14.
近期以来.对于中国改革问题的讨论目趋热烈,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讨论。前两次讨论是什么时候,说法也不一样。且不论怎么划分三个争论,单就这一次来说,争论激烈的程度不亚于前两次。这次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争沦的一方的意见,可以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而另一方意见,主流媒体上基本看不到,倒是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目前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争论的一方一面抛出自己的论点主张来攻击对方,一面又拼命叫不争论、就是不准别人争论,别人回应;而争论的另一方却不买这个账,说真理不怕争论。实际上前一方是想只让自己讲话,而不让人家讲话。恐怕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互联网又这么发达,堵人开口的企图大概是办不到了。主流媒体基本上只刊登一方的言论,也值得我们玩昧.深思。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的情况.当然这种偏颇,因为有互联网这个东西,治校正了一点。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改革是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起点,仍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泽林 《发展》2009,(4):5-8,13
邓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了能够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摆脱贫困,中共甘肃省陇西县委在张自强同志的带领下,顺应民意,于1978年秋季在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最早揭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谱写出了一曲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心系群众、解困求存、促进发展的历史壮歌。在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刊发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张泽林同志撰写的《为民敢闻阳关道——甘肃省陇西县“包产到户”首开农村改革之先河》一文,让读者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真实背景、历史渊源和艰辛道路,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怎样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怎样正确对待群众、怎样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从而唤起大家的奋发激情,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7.
张高平 《发展》2008,(11):7-8
一、深刻认识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决定》的主要精神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召开了党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部署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指导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因为农村改革仍是深化我国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为我国全局发展的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毅 《特区经济》2014,(8):174-176
农村改革长期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设立农村经济特区,只有设立农村经济特区,才能较快推进农村的体制改革;只有设立农村经济特区,才能较快推进农村的思想变革;只有设立农村经济特区,才能较快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对我国广大农民在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伟大创造的正确评价.也是我国农村下一阶段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