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身份的转换与重塑,但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阻隔、职业身份的错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交认同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使得他们身份认同错位、文化融合乏力、职业选择错乱和城市融入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的束缚,只有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变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歧视,才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对济南市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调研资料,从经济适应、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行为适应四个层面分析了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状况,归纳了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四大障碍(即户籍制度障碍、观念障碍、社会资本障碍以及人力资本障碍),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阐述基于未来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制度困境、文化困境及人际困境等方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从制度认同、人际认同及文化认同等层面给出基于未来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年进城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身份五个维度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并不理想,多数人没有建立"城市人"身份认同;在户籍制度障碍下,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保障程度低、子女教育受限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积极性较高,但他们并不愿意以农村土地作为交换的筹码;群体异质性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特征,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或外来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或本地农民工的融入程度更高。本文提出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探索农民工跨地区服务管理体制、发挥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以往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临沂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进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中的困境,表现在先赋身份认同逐渐降低,市民身份认同缓慢提升,但身份转变困难。为此,应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方法,帮助新生代获得一种城市人的积极的身份归属感,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更长远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重塑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主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适当而合理的身份定位,既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问题.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还原农民身份的职业内涵,提升农民职业发展能力,重塑农民工身份认同,以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形成城乡有序流动、良性融入的人口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包括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政党认同和政策认同六个方面。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认同缺失,相关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制度认同不高,社会深刻变革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认同的迷茫,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不足,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政党认同的削弱,政策认同障碍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政策认同降低。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现存问题,应构建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强调制度正义和扩大参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严惩腐败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2021,(4):9-17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农民工群体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身份认同的8个指标中提取了 "认同意愿"和"内心认同"两个公因子,构造了农民工个体的"身份认同度"。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于"本地人"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对落户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认同度越高越愿意在当地落户;此外,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满意度与制度的支持均对落户意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感与满意度;二是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自有住房对农民工形成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可能的选择性偏误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2)政策性住房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当前以公租房为核心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未能发挥有效作用。(3)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社会地位认知是住房状况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中间机制之一,即住房状况的差距使得农民工主观社会地位认知产生分化,进而导致其城市身份认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经济的边缘化阻碍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农民工成为非农民非市民的"双重边缘人",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市民身份的分析,研究经济边缘化与身份认同的关联性,进而探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重庆市主城区659份新生代农民工样本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身份认同、城市归属感、发展预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归属感因素中的城市满意度和与本地人交往满意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展预期因素中,职业发展预期和社会保障预期的提高均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应着力破解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障碍,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六个维度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处于"半市民化"阶段,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略高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水平,主要是其居住环境、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其就业和收入方面处于劣势,并低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第一代和新生代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相差不大,这一点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的趋势有所差异;与第一代相比,新疆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的阶段与水平,为更好地"补短板"和"促提升"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对未来的归属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从未来归属的角度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即从经济资本,文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未来归属因素分析,并从二元制度和自身限制进行了未来归属的困境分析,由此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城乡就业从原先的"三元结构"转变为"四元结构":存在着大量于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村户籍农民工。为了推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需要解决这部分劳动力的城市户籍。本文在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方博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CLDS)数据库,考察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利益与流动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户籍制度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受到歧视,阻碍了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而当这些歧视不存在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工作地所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勇 《农村经济》2005,(4):123-12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之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等,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重庆市主城区659份新生代农民工样本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身份认同、城市归属感、发展预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归属感因素中的城市满意度和与本地人交往满意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展预期因素中,职业发展预期和社会保障预期的提高均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应着力破解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障碍,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规模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它揭示农村劳动者从缺乏自由的封闭状态获得解放、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既使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权及生活意愿得到了尊重,更使其收入境况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身份认同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自我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难题。立足于劳动力资源管理视野,深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申鹏  凌玲 《农村经济》2014,(2):37-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逐渐形成了禀赋代际差异的两代农民工,代际禀赋差异导致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代际变化,使两代农民工产生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大部分老一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属于农村传统温饱型消费方式,其在身份认同上仍把自己当作农民,其最终归宿是"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则有着向现代城市消费方式转变的特征,其最终愿景是通过"留城"实现市民化。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