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将单纯依附自然的游牧业转型发展为生产稳定、生活安定的建设型草原畜牧业,并且开始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方法 然而进入21世纪后,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把国外游牧猎奇话语冠以“国际新概念”引入到我国学术界,宣扬在中国牧区恢复游牧。文章就国外游牧话语中的流动性、非均衡、公共产权、“游牧=生态”标签、“反规则”的牧区特殊论、排斥发展要素的“本土化”与中国牧区的差异进行辨析。结果 该文揭示其实质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彰显中国牧区坚持建设养畜迈向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巨大成就。结论 强调只有排除国外游牧话语的干扰,才能使我国牧区已经初现的现代生态文明景象更加美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揭示多空间尺度要素流动背景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态势。方法 文章运用能值分析法,在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测度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近远程耦合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剖析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 (1)2000—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代谢总量和环境负载率分别从2.07×1023sej和2.03上升至2.99×1023sej和2.67,系统的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而生态环境效益持续下降。(2)近远程要素能值比从0.01增长至0.24,能值交换率在0.03~0.11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由近程耦合主导,并不断向远程耦合转变;远程耦合以能值输出为主,能值交换始终处于亏损状态。(3)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84波动下降至1.36,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和改进的健康能值指数分别在0.26~0.89和30.87~104.49间呈倒“U”型发展态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健康水平面临衰退的风险。(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以滇中为中心,向外围地区扩散的“中心—腹地—边缘”渐进型环带状空间格局。结论 近20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过度依赖近程资源环境的粗放型模式,远程耦合结构尚不合理。未来需坚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重点实施“引进来”的农业发展战略,优化系统远程耦合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云南省各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山西省为例,探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对加快山西省农业全要素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限制因子识别模型,从山西省市两级分别分析2010—2020年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REE系统)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因子,探究其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结果 (1)研究期间全省层面农业REE系统处于较低至中等水平,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增加。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有所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资源利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2010—2012年轻度失调,2013—2016年进入濒临失调阶段,2017—2020年提升为勉强协调。(2)区域层面,以太原市发展水平最高,并向轻度协调发展过渡;阳泉市和运城市表现为最低水平;其他地区为较低水平。变化趋势以太原市、大同市增速稳定,忻州市、临汾市和吕梁市3市发展波动性较大。耦合协调等级: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3市为勉强协调型;晋城市、晋中市2市为濒临失调型;其他6市均为轻度失调型。(3)障碍因子识别包含13个主要指标。结论 山西省农业REE系统整体水平为较低到中等,耦合度高,耦合协调度相对低,协调等级逐年优化,表现为有序发展趋势。近年来山西省农业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约束作用开始突显,尤其表现在产业结构、水资源、耕地资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方面,区域尤以晋西南地区的吕梁市、临汾市和运城市为重,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改善等发展模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求江西省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20个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8—2019年江西省11个市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 (1)时序特征上,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从2008年的的0.280 4上升为2019年的0.441 6;空间特征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达到高速发展水平的市级数量不断增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东北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2019年江西省各市级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各有短板和优势,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抚州、景德镇、抚州;得分最低的分别是萍乡、新余、鹰潭。(3)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度处于高耦合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结论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朝着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生态效率的方法,评判粮食生产能否协调好口粮保供、粮农保收和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生产力和赢利性双重目标为约束,以碳排放和农田污染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SBM模型,以粳稻主产省为测评对象,分析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期粳稻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诊断生态效率的短板。结果 2004—2018年我国粳稻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0.858 4,无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东北稻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以及西南稻区的云南,粳稻生产处于生态相对高效水平,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则处于生态相对低效水平;生态效率损失主要由农化物资及排灌费的高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高冗余造成。结论 我国粳稻实现高产的环境代价仍较大,全国粳稻生态效率地域差异明显,未来粳稻生产可适当向生态相对高效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黄河流域构成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研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黄河流域6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机制。结果 2008—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值呈上升变化态势,两者的对比关系由“经济滞后型”演变为“生态滞后型”。耦合协调水平总体随时间增长,由轻度失调转为濒临失调,空间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驱动因素的作用强度按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本底条件、人类活动强度、政策管理决策的次序递减,并共同推动生成了驱动机制。结论 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仍有待提升,今后将针对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农业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内在机制、实现路径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 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 文章选取拥有超大城市典型特征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1—2020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北京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 (1)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和教育经费是制约该市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2)同时北京市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为扩散的“W”型结构,2009—2018年乡村治理协调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9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该超大城市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3)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超大城市乡村区域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治理内生动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以协调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剖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从旅游用地、资源产权、服务水平、市场主体、人才队伍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成就,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结果]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较简单、市场主体较散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协同度不高等五大问题;资源与市场合理化配置、满足多样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生态可持续、多维创新、发展成果共享等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结论]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解决用地、消防和产权等长期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是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基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主客协调的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的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旅游实现分享性的路径,优化政策与机制是乡村旅游管理协同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战略长期艰苦探索的成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谐创新的结晶。从我党发展观的历史变革;世界发展观的历史演进;科学发展观及其贯彻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进行探讨和论述,通过深入对比阐述建国以来各阶段党的发展理念及世界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考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通过农地发展权的界定、细分和量化的研究,尝试解决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外部性补偿问题。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农地发展权可以细分为基本发展权、实体发展权和虚拟发展权;在三项权利关系中,基本发展权是基础,实体发展权是主体,虚拟发展权是延伸;基本发展权价值归国家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体发展权价值由国家和农地产权人共享,虚拟发展权价值归被限制开发农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研究结论:农地发展权应该界定为国家与农地产权人共享的土地产权,并以海淀区北部地区农地非农化为例,进行了农地发展权量化和分配测算,政府的土地外部性补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同时农民得到了较高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4.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将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是项系统工程,同样必须求得社会、生态、经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同步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资源、要素与政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必备因素,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梳理资源、要素与政策间的互动关系,理清“资源—要素—政策”互动对乡村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而提炼4种典型乡村发展模式,并给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切实促进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方法]文章从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维度出发,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典型成功案例,构建“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而提炼乡村典型发展模式。[结果](1)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政策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在政府配套政策的催化下,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2)基于“资源—要素—政策”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将乡村发展模式划分为:专业化农业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发展型、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小城镇辐射带动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结论]未来,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建议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未来建议坚持生态持续化、生活现代化、产业升级化发展;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模式,在以后的发展中建议更注重乡村生态化、旅游休闲化、区域联动化和品牌化;小城镇辐射带动型...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Studies by the North Carolina group established the decision modelling approach to study urban growth. These studies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by developers in the process, and the rational and adaptive behaviour of developer decision‐making. Events have since changed the developer's decision environment: the growing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development control process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ndustry towards larger and more integrated firms.

This author argues that if developers are truly rational and adaptive there should be some observable and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development control proces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case study which examines such relationships in the subdivision approval process in Scarborough, Ontario. Thirteen developer/development variables were tested. The major finding is that firm siz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Large firms did not do well in negotiation but they took much less time in implementing the conditions of approval and in starting the building work.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such behaviour is compatible with the financi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fir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the paper finds existing problems of seaweed industry in Qingdao. They are the sharp decline of seaweed aquaculture, low-grade processing of seaweed food, less capital investment,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ow 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 seaweed industry, the paper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of the seaweed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development emphases, key technologies and other aspects. The paper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s for government authorities ma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and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Qingda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以肇东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基础,建立适合当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新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着眼于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基础,坚持集中投入、综合开发,集中打造、组装开发,集中建设、重点开发,集中扶持、规模开发,集中培育、深度开发,集中帮建、整村开发,逐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化、种植科技化、耕作机械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