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1979—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平滑转换模型,实证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配给是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产生的重要诱因,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的作用机制存在"阀值效应",当转换变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其作用机制会较快地由线性机制转换为非线性机制。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降低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实现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的地区均衡,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我国249个县域2013—2016年的面板数据,借助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休闲农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休闲农业与政府干预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我国休闲农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三重门槛特征,而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其影响效应则呈现出双重门槛特征;以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的影响效应呈现持续强化的负向作用,而以政府干预水平为门槛的影响效应展现出"缩小-扩大-缩小"的"倒N"形格局。同时,休闲农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也存在典型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因地、因时、因情制宜,科学地审视与发挥休闲农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我国1981—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检验地区农民收入的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了信贷配给对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农民收入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相关程度逐年递增;空间自回归模型回归发现,农业信贷配给对地区农民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这主要源于民间金融对地区正规金融挤出效应、正规信贷配给的低效率和地区农民收入的空间正效应;城市化水平对地区农民收入显著正相关,农耕面积与地区农民收入负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除了受到本地区可观测因素的影响,相邻地区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不可观测因素对本地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上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作者运用面板VAR(PVAR)技术将农业信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收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作者采用系统广义矩(SYS-GMM)估计、面板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后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农业信贷投入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明显的长期负向约束作用;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从长期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未对农民工资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三是农业信贷投入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正向冲击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城乡收入差距是反映振兴乡村成效的重要指标。契合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背景,本文尝试从城乡要素配置视角考察农村信贷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理论建立农村信贷供给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与间接传导机制的分析模型,形成研究假说;其次,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0省市在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3SLS方法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研究假说。结果表明:不同层面上,农村信贷供给水平的提升均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提升农村信贷供给水平具备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且大于间接效应,东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则相反;二者之间的"倒U"特征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由直接传导渠道反映,在东部地区则由间接传导路径体现。因而,应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倾斜配置金融资金,放大农村信贷的直接效应;应引导人力资本向农村地区转移,降低农村信贷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分地区而言,东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且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收敛作用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消费水平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温涛  王佐腾 《农村经济》2021,(1):94-103
基于2009年?2016年全国30个省(区、市)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农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等分析方法,从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农村信贷相对规模较大,因此对收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此外,利用中介效应分析,证实了农民创业在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由此,为了保障农民收入协调增长,国家未来应加强各金融机构与农业农村的联系,落实农民创业的金融助推功能。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2021,(4):70-77
本文采用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消费贫困、收入贫困以及教育贫困三个维度作为衡量农村贫困的主要指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地区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分别存在单一的门槛特征值;门槛特征值前后,数字普惠金融均能有效减缓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且其减贫边际效用呈逐渐递增趋势。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教育贫困的减缓作用并不理想。相较之下,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能有效减缓教育贫困。此外,通过地区差异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的减缓效应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浙江省、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导机制、作用方向和关键因素,从理论上分析制度变迁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制度变迁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制度变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制度变迁→农村居民财富保有量→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农村居民消费;制度变迁→农村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储蓄动机→农村居民消费;制度变迁→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制度变迁→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习惯→农村居民消费。而作用方向主要是通过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影响农民消费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农业经营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所属20个省份的农村数据考察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作为门槛变量,考察在不同区间内,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差异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提高呈现出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但始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2021,(6):41-49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通过粮食产量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和劳动力转移产生"遮掩效应"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17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将正规信贷配给分离为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借助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弥补以往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六种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均对农户福利水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降低了农户生产性收入、一般性资产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且农户遭受需求型信贷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农户遭受供给型信贷配给(部分数量配给以及完全数量配给),这就意味着:在需求型信贷配给演变为正规信贷配给主要形式的今天,农户福利损失不仅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实证研究了绿色信贷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行业环境技术进步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得出环境技术进步水平、绿色信贷强度在不同区间范围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地区层面下游地区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而中上游地区绿色信贷效果不显著,行业层面绿色信贷对五大高耗能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完善绿色信贷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合理把控绿色信贷实施强度,积极推动制造业环境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文章旨在阐明传统农业地区金融发展在农村减贫中的作用发挥。分析精英俘获对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为精准减贫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理顺金融减贫出现目标偏离的内在逻辑;(2)采用2009—2016年我国中部地区104个传统农业县的面板数据,构建以农村居民收入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的贫困减缓效应。[结果](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贫困减缓的作用呈现出鲜明的双重门槛特征;(2)当农村居民收入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农村居民内部贫困减缓效果显著减弱。[结论]农村金融"嫌贫爱富"及农贷市场"精英俘获"现象是金融减贫效应呈现门槛特征的潜在诱因,而减贫资源更易被农村富裕的精英群体获取导致金融减贫的初衷难以落实,加大了农村贫困内部社会分化;该文建议,应站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的角度反思金融减贫,建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以避免农村金融减贫工作陷入"内卷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1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能够通过调整规模经营与促进城镇化发展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最显著,其次是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基于此,提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中建  金寒梅 《山西农经》2024,(3):28-34+91
基于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分析,利用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农村三产融合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其增收效应与结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全样本下,农村三产融合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增收效应具有先增后减的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实现增收的路径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子样本下,农村三产融合增收效应具有结构和地区差异性,高收入水平地区是其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受益者,中低收入地区是其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受益者。为实现农村三产融合持续增收效应最大化,要因地制宜挖掘不同收入增长源,创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对农村信贷配给度的历史变迁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协整和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给效率。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变迁决定了农业信贷配给度的变迁;农业信贷配给度有所降低,但其信贷配给效率低下;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度逐年增加,但其信贷配给效率较高;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农业信贷配给效率低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初期阶段;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效率高于农业信贷配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31个省份2004—2012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SBM模型度量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全面测算考察期内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通过核密度估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并就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方法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存在追赶效应;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提升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出双峰趋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减排具有显著门槛效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乃是农业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8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并从结构和区域两个角度考察这种影响的异质性,此外,借助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且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西南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减缓效应高于西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来间接缩小消费差距。据此,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环境、推动西南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加大西部农村地区扶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