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重庆成都都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也是长江上游城镇与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启示,作为长江上游核心区域的成渝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空间格局的演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的优势,总结了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的机制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才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力量。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确立,成渝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十二五"期间两地经济发展主旋律,所以成渝区域人才一体化也是两地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成渝人才合作的基础、现状和困境分析,探析出成渝区域人才一体化合作与共赢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邓伟 《商》2014,(11):225-225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总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较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渝经济区发展需要一条提升质量、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多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倪慧颖 《商》2013,(7):215-215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石,以工业化为保障,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设立后,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经济增长双核已促进区内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成渝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将旅游业作为成渝经济区开展区域合作又一领域,对全面实现成渝经济区深度合作、推动成渝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界定和阐述,从旅游资源、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角度分析了成渝经济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指出了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需要克服的障碍,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推进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为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城镇化的意义,探讨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8.
江博 《商》2012,(5):56-56
到2010年为止,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已顺利完成。在西部大开发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之际,成渝经济区被视为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其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税收政策,对于当今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单介绍税收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并提出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指出成渝经济区"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本文建立成渝经济区1997-2010的人均GDP序列,根据序列的变动趋势,建立一元三次曲线模型,对成渝经济区"十二五"期间的人均GDP预测。实证结果表明: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到"十二五"末年,难以实现成渝经济区人均GDP39000元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政策建议: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区域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边发展关系逐步拉近,以城镇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产业支撑的发展态势不断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沈阳经济区为样本,基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国际上常用的IU、NU标准值法判断并分析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沈阳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由之前的落后于工业化水平逐步转为超越工业化水平。以沈阳经济区为对象,探讨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以为沈阳经济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成渝经济区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其经济增长极作用进而提升成渝经济区在全国的整体实力具有极大影响。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成渝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9,(11)
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要客观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与影响,以找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俊斌 《中国市场》2011,(28):157-159,161
达州作为毗邻重庆最近的市之一,与重庆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接轨成渝战略,主动与成渝两地展开全面合作,通过主动融入、当好配角、发挥优势和实现共赢,把达州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圈,需要全方位的融入机制和平台。利用川渝合作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机遇,把达州建设成为重庆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是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平台。达州应以特色旅游产业为媒介,依托巴山风光、巴人文化、红色旅游三大品牌,加强与重庆合作交流,着力建设重庆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使达州更好更快地融入重庆经济圈,形成达渝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空间城镇化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作用较入境旅游大;经济城镇化对沿海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于空间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对于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入境旅游业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通过空间城镇化的演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业主要通过经济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文章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对策,这对于河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调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在选择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突出区域经济的资源禀赋特色,培育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县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段会娟  吴俊 《江苏商论》2011,(11):142-145
分析空间经济结构有助于把握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以成渝经济区的区县为统计单元,运用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等集聚指标,发现成渝经济区的确是"双核"结构;产出密度数据没有显示出对齐普夫定律很强的支持性;产出密度和一些外生因素如地貌特征、行政层级等对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集聚状况随着与"双核心"距离的增加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推进成渝经济区产业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区域内产业融合的进程。产业融合具有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和区域效应,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就得加快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成渝经济区的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是引领西部发展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随着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实施,四川必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成为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环湖区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乐平 《中国电子商务》2010,(8):291-292,294
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鄱阳湖并拥有湖岸线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余干县、鄱阳县11个环湖县,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鄱阳湖环湖区11县人口密度大,但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人口负荷水平重;人口就业率低,就业人口产业分布不均衡,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差异较大,人口城镇化发展慢、水平低,县域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应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环湖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