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也日益加剧。这已成为当今我国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其流失渠道提出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等对策。是防止与治理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国有资产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对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有资产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道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国有资产闲置浪费、监管不到位、产权归属不清等多方面.本文分析了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并提出了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增加公司的生产经营风险,对中小股东的利益构成威胁,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成员较独立董事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力度弱化等现实,以及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不仅危及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还会制约我国健康经济秩序的建立,从公司治理结构上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进行法律规制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是国家行使各项职能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和成因予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以期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静 《北方经济》2007,(1):61-62
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信息平台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四大特点 针对当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中央企业纪工委及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日前表示,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治理企业腐败问题,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管理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相似文献   

8.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9.
一、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股份制改革的初期,国家急于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更担心境外资本冲击国内资本市场,因而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所以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流通股的比重非常低,绝大多数股份不能上市流通;第二,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第三,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第四,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通常为一家控股公司,而不是自然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变化,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缺陷,国有资产流失,体制不适应资产格局的变化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与对策,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应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出资人制度,划定权责边界;二是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专业化管理;三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四是顺应资产格局的变化,依法管理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被称为股票市场的"原罪",它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并带来了权力部门的设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根本上说,不解决好股权分置问题,完善公司治理也将无从谈起.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做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维护股东权益;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概括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然后从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法律制度上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最后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提出了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国资委职能和监管权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管理中的制衡和监督;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监督稽查和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等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国有企业11.5万户,资产总额达到了35.5万亿元之巨.但自从1984年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之日起,虚假评估、低价转让、关联交易等等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就一直伴随着国企改制的历程,如影随行.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何在?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如何以立法方式从根本上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即构建公益诉讼制度,利用这种司法救济制度来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会引发经济问题,而且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原因以及对策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以期能对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国有资产法律体系、科学规范产权交易机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民主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失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账造成流失等.文章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颖 《改革与战略》2009,25(5):33-36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电力作为基础能源对推动经济腾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向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领头军”。但是电力行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容忽视。文章对电力行业国有资产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对电力行业国有资产流失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产权角度、委托代理、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分析电力国资流失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探讨如何加强电力行业的国资管理和防止国资流失的措施,希望能对电力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但由于各种方式低估或低价转让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已形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当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仍是我国重要经济工作,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据估算,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约流失500亿元,90年代以来,每年流失800—1 000亿元。这种大规模流失不是小范围、偶尔的现象,而是从多个渠道,通过合法的、准合法的及非法的手段,众人下手分割造成。一、国有资产流失形成巨大黑洞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不佳的后面隐藏着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有资产在改革过程中,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国有资产流失通常是由于某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资产变动中因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记者近日在东北三省调研中发现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更大的"流失":大部分国有资产如同一潭死水难于流动,由此产生的损失让人心痛.有人把这比作"冰棍"现象,咬一口有人管,可放在那儿慢慢化掉甚至最后变成一根杆了,也无人过问.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强烈呼吁:国有资产千万不能一"化"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