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系统频段选择(柴霖)测控与信息传输是临近空间飞行器信息保障的核心,而选择合理、可行的频段是展开系统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频段选择影响到整个技术方案的制定,是一个需综合考虑、影响深远、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本文从ITU(国际电联)法规、高速数传、接收信噪比、“三抗”、超视距中继、黑障、雨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动态临近空间飞行器海上测控对测量船数量需求较多、现有船队规模无法满足的难题,在分析测控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船与临近空间飞艇组网测控的新模式。结合近中程、远程飞行试验分别进行了测控总体方案设计,并讨论了海上组网测控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对我国后续开展高动态临近空间飞行器海上测控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对临近空间飞行器概念、分类及其军事应用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国内差距进行了述评.结合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有效载荷技术、测控与信息传输技术、持久导航技术、业务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与建议,可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电子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未来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中期面向航天器、航天靶场、临近空间飞行器、无人 机的测控通信体系结构,展望了远期天空地一体化飞行器测控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讨论了 未来测控通信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X-33扩展飞行试验靶场(杨红俊译)为了对X-33,一种小尺寸可重复使用发射器进行飞行试验,要求研究一种扩展试验靶场,用靶场设备提供连续飞行器通信。扩展试验靶场从加州到在蒙大拿或犹他州着陆提供飞行器通信覆盖。  相似文献   

6.
测控通信系统的资源重组将是飞行器测控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中频实现测控终端重组的基础上,通过对射频重组构架的分析,得出了射频交换网络的性能和射频远距离传输的性能直接影响射频重组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全系统资源重组的测控体系构架,即采用微光电子射频交换网络与射频光波传输技术实现射频信号大规模交换及远距离传输,再结合中频重组以实现全系统资源重组,并对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可供测控通信系统实现全体系的资源重组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出几种典型飞行器轨迹的仿真方法,在分析各种坐标系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船姿、船位、变形模拟数据的计算方法以及船载测控雷达空间目标轨迹的动态仿真生成方法,为船载测控雷达操作手进行仿真训练提供了高度逼真的动态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临近空间高动态飞行器的角度捕获引导问题,从馈源多波束引导与传统引导存在的差异入手,引入一次检测概率与持续检测概率的概念,并结合分组切换影响,设计给出馈源多波束系统引导概率分析方法。分析得出馈源多波束系统的四次引导概率能够超过99.5%,满足任务要求。该分析方法及给出的结论为Ka频段馈源多波束引导自跟踪的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战时环境下,GPS、“北斗”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受到敌方强力的电子干扰,从而导致其无法实现精确定位,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即基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首先简要阐述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区域导航系统的体系结构;其次从技术层面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最后对该区域导航系统提出几点展望,并指明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对我国未来建立基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区域导航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机载平台空中防撞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临近空间飞行器上采用自动防撞技术。对所提出的自动防撞技术的基本功能、主要技术特点以及自动防撞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同时,阐述了临近空间飞行器自动防撞技术研究中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面向多无人机协同作战应用需求,在分析国内外一站多机技术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多波束天线的一站多机数据链系统。系统中地面站作为地基无线路由器,单个波束构成的链路可以装载不同的波形及协议,实现多无人机协同工作,显著提高无人机的使用效能。分析了一站多机数据链系统军事需求并给出了系统的设备组成,重点从测控通信链路的角度分析了数字多波束天线、动态随机接入、链路动态重构、多无人机协同实时任务规划、网络协议体系等关键技术。相关内容可供无人机一站多机数据链系统顶层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超视距通信系统普遍采用Ku频段卫星中继存在信号可用带宽有限、干扰源众多、机载端设备较大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Ka频段卫星的无人机超视距通信系统总体与分系统工程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关键设计要素。在详细推导链路计算公式基础上,以前向速率为51.2 kb/s、返向速率为8 Mb/s为例进行了链路余量预算与数值仿真分析,并与传统Ku频段方案在传输速率、抗干扰能力、天线口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所设计的系统性能可提高20%左右。飞行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工程可实现性,为无人机超视距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和工程实现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数据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题要(一)  数据链网络规划与管理系统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外战术数据链网络规划与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战术数据链网络规划和网络管理流程,以及主要性能和特点。数据链在陆军航空兵中的应用研究本文针对数据链在陆军航空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陆航数据链所传输的战术信息内容;陆航各作战平台之间的信息交联关系;陆航数据链的基本使用要求、对传输能力的要求。分析了适合陆航的几条战术数据链,提出了陆航数据链建设的初步设想。北约最新型的数据链———Link 2 2本文详细论述了Link2 2的…  相似文献   

14.
测控通信系统的资源重组已在工程中逐步得到了认可与应用。要实现系统中各类资源的高效组合及有效利用,信号交换方式是直接影响资源重组规模与运行效能的关键环节。不同的交换方式直接关系到重组架构的形态,也决定了系统资源重组的范围、效率和能力。分析了不同信号交换形式的优劣,突出了基于IP协议的交换形式对于未来开放式资源重组系统的技术途径。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可供测控通信系统实现全域资源重组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航业对通信要求的日趋严格,地空数据链的应用越发广泛,在对航空公司通信、导航和空中管理各项技术改革中,地空数据链的应用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对各种地空数据链的分析研究后,可以将各种技术运用的范围和优劣势进行对比,在综合评价中选择较为适合的地空数据链技术进行运用.中国民航从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数据链服务系统运行,经历了各种探索,相信新的地空数据链技术的运用,会使得地空数据通信系统不断完善,其在民航通信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将一片广阔.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机间数据链的重要性,阐述了低传输延迟特性、高数据传输率、低截获率、高抗干扰能力、动态组网等特征对系统的要求.对频率选择、窄带多波束天线设计、信道接入协议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解决方案和途径,并讨论了建立网络协议开发平台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临近空间高动态目标的角度引导捕获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波束抛物面天线 的高动态目标角捕获方法与基于质心求解的目标指向成像技术。对于系统检测概率、检测时 间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指出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系统存在不一致性。搭建了简化的 中频测试平台,对不同信号形式进行了测角成功概率的测试,为遥外测综合测控自跟踪系统 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压缩感知理论在直扩测控通信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压缩域信号载波同步问题,针对重构算法复杂度偏高、计算资源消耗过大与系统实时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压缩域Costas环技术,该环路不再需要进行信号重构,可以直接从压缩域信号中提取频率和相位信息。首先通过压缩域信号估计理论分析,给出了压缩域直扩测控通信信号处理框架,并提出了改进的压缩域Costas环路;然后对环路模型及其跟踪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环路技术有效性。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环路能够在压缩域中实现高动态信号的高精度载波跟踪和解调处理。压缩域Costas环技术可应用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宽带扩频测控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无人机数据链是无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飞行器与地面系统联系的纽带。首先按照飞行高度和重量对无人机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外军无人机数据链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几种典型无人机数据链如数字数据链(DDL)、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和Quint网络技术(QNT)数据链的发展和性能,并分析和展望了无人机数据链通用化、安全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外军无人机数据链发展的经验,希望为从事无人机和数据链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基站动态组网时覆盖和连通率低、业务中断率高等问题,设计了通信基站的再部 署策略。在该方案中,利用信号强度计算虚拟力指导基站移动,利用业务量产生额外力 保护当前业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基站间覆盖和连通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业务中断 率较原虚拟力方法降低约50%,使基站动态组网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