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新的信道估计最小均方(LMS)盲方法--时变步长理想加权判决信道估计盲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常规LMS算法进行改进,实现自适应跟踪信道特征变化;同时利用接收机判决误差信息函数作为权系数的理想加权判决,从而解决了常规LMS盲方法收敛速度慢、信道估计性能不高的缺点.仿真证明,对于不同的多普勒频移、时延扩展以及时间,该方法均表现出了比常规LMS方法更优的性能.同时,该方法还可用于航天、雷达等领域估计其他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2.
多用户检测中的盲目适应算法包括上输出能量(MOE)算法、Sato算法、恒模算法(CMA)和约束恒模算法(C-CMA)。本文比较了以上算法和均方误差(MSE)算法的收敛性能,仿真表明在保证收敛的条件下,CMA或C-CMA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稳态性能好的优点,因此实际系统中可以先脾MOE算法,当达到稳态后,转到CMA或C-CMA算法上以提高稳态性能,且计算复杂度只有O(N)。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正交频分复用(OFDM)、格形编码调制(TCM)与差分编码,提出一种使用子信道交织技术的差分TC—OFDM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将信道估计引入系统接收机,提出了与解码相联合的SEWRLS自适应信道估计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联合系统能有效地克服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多径衰落,并在快衰落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抗信道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空时编码的OFDM系统,利用发送信息符号的星座点数目有限特性构建了一个包含信道参数所有可能的集合,并将该集合映射到实平面上,信道估计则通过更新信道参数实平面和其中的信道参数曲线来实现.导频的使用简化了算法运算,实现了在信道参数实平面上初始信道参数曲线的建立.仿真分析表明,在空时编码OFDM系统中该方法性能接近理想的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估计,但计算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5.
针对MB-OFDM(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Merry算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盲自适应信道缩短算法.利用RLS算法实现均衡器抽头的迭代计算,改善了算法的收敛性和鲁棒性.同时提出一种最优初始化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率.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很强时变性的超宽带信道,该算法在收敛性和稳健性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双LDPC码系统是新近出现的一种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系统,该系统的性能虽然好但不稳定,在信源熵增加时会产生很高的误码平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码率自适应双LDPC码系统,此系统采用码率自适应LDPC码作为信源码,当信源熵变化时可以灵活地调整信源码率,从而保证系统在高低不同的信源熵情况下都具有优秀、稳定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在高低不同的信源熵情况下,所提出的码率自适应双LDPC码系统性能均好于传统双LDPC码系统,而且在误比特率为10-6时都没有出现误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够获得较精确的快时变信道估计,利用模糊模型拟合快时变信道,提出了一种新的信道估计算法。算法采用自适应技术进行导频子载波频域传输函数模型参数的识别,然后通过插值拟合全部信道的频域传输函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多普勒频移小于0.1的情况下,信道估计的MSE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OFDM多用户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在总功率限制和用户数据率要求下,通过以下两步实现子载波、比特和功率的动态分配:第一步,基于用户的平均信道增益和数据率要求进行资源初分配(每个用户分配多少个子载波、功率);第二步,对步骤1中的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决定每个用户分配到的子载波、功率以及比特载入方式。相比于Hujun Yjn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的算法,新算法的基站发射功率略有增加,但复杂度大为降低,在实际运用中更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了OFDM技术与多载波调制的的基本原理以及OFDM系统的参数指标、收发信机结构和信道估计.着重对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进行分类描递,为相关的仿真研究作知识镛垫.  相似文献   

10.
盲均衡可以看作代价函数优化问题。为了改进经典常模算法的性能,研究了利用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常模盲均衡,把均衡器系数向量作为遗传算法的决策变量,采用轮盘赌选择和精英保留策略相结合的混合选择算子、算术交叉算子和非均匀变异方式,经过一系列的遗传操作,搜索到适应度值最高的个体,即均衡器的最优系数。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具有收敛速率快、能够搜索到全局最优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ACM)的卫星数字视频广播新标准(DVB-S2)应用到宽带卫星通信网中,将极大提升系统吞吐量,提供更丰富的交互式业务。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了ACM的控制机制并提出其编码调制方案的简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几乎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该方案可以大幅降低ACM机制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2.
对采用高性能自适应编码调制(ACM)的通信链路干扰进行评估,提出了可度量的时间效能评估指标。在分析基于延迟传输时间的评估原理之后,推导了三种定量的评估计算模型。典型数值仿真结果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给出的实施方案保证了评估模型对实际链路干扰评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OFDM稀疏信道估计需要信道稀疏度作先验条件的不足,将正则化自适应匹配追踪(RAMP ) 用于信道重建,可在信道稀疏度未知的情况下,自适应地调整候选集原子的个数,并利用正 则化过程实现支撑集的二次筛选,逐步扩大支撑集,准确地估计出信道的冲激响应。仿真结 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快,估计效果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广义空间调制(GSM)系统中,最大似然(ML)检测可以取得最优的检测性能,然而其计算复杂度随激活天线数的增加急剧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重构理论的低复杂度检测算法——正则化正交匹配追踪(ROMP)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信道矩阵和当前残差的内积选取多个候选激活天线索引,接着对候选天线索引按正则化标准进行可靠性验证,剔除错误索引,缩小信号的搜索空间,最后通过求解最小二乘问题估计信号。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的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相比,所提算法以少许复杂度的增加为代价极大提升了检测性能,能够在检测性能与复杂度之间取得更好的折中。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差分跳频信号频带宽、跳速快、检测难的问题,在分析比较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通过提取小波脊进行时频分析和参数估计的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当信噪比大于-7 dB时,在不要求高采样率的情况下,对于差分跳频信号的参数估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调频遥测信号载波频率估计算法对输入信号降采样后直接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方法虽然简单,但测量精度较差,无法适应高动态、低信噪比等复杂场景。为此,提出了一种调频遥测信号载波频率的精确估计算法。两并联补偿支路先分别采用正、负调频频率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率预先补偿,低通滤波后完成降采样处理,削弱调频频率的频谱影响;频率搜索状态对采样数据进行载波多普勒变化率的频率补偿,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非相干积分和频谱重心搜索完成频率解算,提高载波频率的检测性能。试验与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在高动态、低信噪比等复杂场景下可显著提高调频遥测信号载波频率的估测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无线突发通信中频带利用率低、信道参数获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突 发通信的叠加训练信道估计与检测方案。该方案将信息和训练叠加发送,通过预失真发送信 息符号使得训练与信息在频域正交,收端采用一阶统计信道估计和最大似然符号检测,并设 计了抗直流干扰的信道估计方案。仿真表明,新方案在消除训练序列的频带开销的情况下获 得了较好的信道估计和符号检测性能,与采用时分复用训练的方案相比,其有效吞吐率更优 。  相似文献   

18.
调频信号的检测和参数估计一直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深入挖掘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对调频信号的时频分析优势,从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出发,推导了其时频分辨能力与信号参数的关系,并与短时傅里叶变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表明,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分辨能力与信号频率变化率有关,而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几乎不受调频率变化率影响。最后,通过对比仿真实验证明,对于频率变化率较小的信号,两者时频分辨效果差别不明显,对于频率变化率较大的信号,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在集中式/协作式/云计算无线接入网(C-RAN)环境下,结合热点及室内覆盖的长期演进(LTE-Hi)特点,研究导频图案的设计。LTE-Hi要求插入的导频数量比传统的长期演进(LTE)少,又由于其覆盖特点导致小区边界更容易受相邻小区干扰,由此提出一种应用块重复的正交频分多址(BR-OFDMA)和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技术的导频图案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探测各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情况,然后根据干扰情况设置BR-OFDMA参数,最后得到导频图案。该方案能明显减少导频数量,在C-RAN的云结构下更适合LTE-Hi相邻小区间的协作配置,能根据干扰情况,在资源消耗与性能之间进行平衡。仿真表明该方案在低信干比环境下仍能表现较好性能,适合在C-RAN与LTE-Hi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信道编码是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低密度格码(Low Density Lattice Codes, L DLC)则是一种能高效译码且达到AWGN信道容量的新型编码技术,它兼具格码和低密度奇偶 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odes, LDPC)的特点。基于LDLC码编译码原理,给出了LDLC 码作为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应用于OFDM系统的方案,在MATLAB平台下仿真研究了LDLC-OFDM系 统 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性能,结果表明LDLC码很大程度地改善了OFDM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且优于LDPC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