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任迎伟  张露  毛竹 《财经科学》2021,(8):93-105
创新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服务型企业,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源",其创新往往需要一线员工的积极参与.本文以压力评价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服务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重点分析了情绪劳动的表层策略和深层策略在其中起到的不同中介作用,以及验证了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本文分阶段收集到632份服务业员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既能通过表层策略负向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又能够通过深层策略增进员工的创新行为,而其中深层策略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组织支持感在表层策略和深层策略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并验证了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李丹晨 《经济论坛》2013,(1):158-161,176
本文深入分析了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与其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与模型.由实证检验结果得出,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包含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策略型乐观和谨慎型乐观的五维结构变量,心理资本的提升对工作绩效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为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生涯开发、促进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改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汤程泼  朱未萍 《时代经贸》2014,(6):143-143,147
国外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已有近30年,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于21世纪初才开始,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文章与资料都十分缺乏。本文在详细参阅国内外对工作不安全感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整理、归纳总结了工作不安全感的定义、内涵和结构,以期补充我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张艳  姚禹含 《财经问题研究》2021,(7):138-144,封3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5家制造业企业员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和AMOS软件,采用层次回归方法检验心理资本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探究工作价值观分别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和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价值观对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和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已婚职业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工作—家庭促进为切人点,探索它对积极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且针对职业女性的角色特征,揭示心理资本和人—工作匹配在该机制中的作用。基于307位已婚职业女性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家庭促进对职业女性的积极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在工作—家庭促进与积极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人—工作匹配对积极行为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对工作—家庭促进和积极行为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人—工作匹配越高,两者的正向相关关系越强。本文研究结论为管理职业女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变革逐步成为企业经营常态。组织变革在提升组织环境适应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由于组织变革所引发的变革型领导和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对管理实践的解读范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变革逐步成为企业经营常态.组织变革在提升组织环境适应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由于组织变革所引发的变革型领导和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对管理实践的解读范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员工内部创业行为是成就和保持公司创业的基础。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构建以工作繁荣为中介变量、心理资本为调节变量的任务不确定性、工作控制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关系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任务不确定性、工作控制对员工内部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繁荣在工作控制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对工作控制与员工内部创业行为间关系有正向调节效应,员工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工作控制对其内部创业行为直接影响越大。这对企业正确认识任务不确定性、工作控制对员工心理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有效利用这两个工作特征因素促进员工内部创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创新已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组织创新的主体——员工的创新将对组织整体创新绩效和变革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创新活动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唯有强大的内驱力才能驱使个体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因此,探寻员工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并打开其作用机制的“黑箱”,已成为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184名企业在职员工的调查,运用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不仅直接影响,而且还部分通过知识共享间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同时,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还受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即组织创新氛围越浓厚,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越强;组织创新氛围越淡薄,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则越弱.  相似文献   

10.
11.
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行为与组织承诺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甜  李敏 《经济与管理》2011,25(7):74-78
员工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是研究员工工作行为的理论基础。根据已有的研究提出假设: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与离职行为负相关;组织承诺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及角色内行为正相关,与离职行为负相关;员工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正相关;组织承诺在员工工作满意度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并充分利用人才队伍,就必须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情况。目前,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三种所有制企业间进行员工工作满意度比较的研究还很少见;同时,知识型员工作为拥有较多知识资本,并能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的一个群体。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对象。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相关变量和理论假设。经对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作用。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员工创新工作行为是员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达到组织既定工作标准的有效途径,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工作要求一工作控制模型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在中国情号下,工作要求、员工感知的组织支持与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通过296个有效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显著正相关;员工感知的组织支持对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作要求压力下,相对于感知到较低组织支持的员工,感知到较高组织支持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创新工作行为,并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内在原因。研究告诉企业领导者,提高工作要求可以提高员工创新工作行为,同时要提高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这样才可能使员工在面临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时,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扩展个体内部信息寻求的视角和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探讨了员工的双渠道(领导和同事)负向反馈寻求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角色清晰度(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北京某民营医疗中心的162位一线员工及其直接领导和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同事那里寻求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正相关,但高过程清晰度会逆转这种关系;从领导那里寻求的负向反馈与员工工作绩效负相关,且该关系受到目标清晰度和过程清晰度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就业机会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提 高就业机会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人力资本与就业机会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孟丽君  王飞 《技术经济》2008,27(8):7-13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以我国浙江省19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背景下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讥诮态度这两个维度可用于解释员工的离职意愿;并且,不同的年龄、教育水平、工龄、企业性质的员工在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ew technology embodied in capital equipment can be adopted either through destruction of existing job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ones or by renovation, updating the job's equipment.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estruction of jobs generates worker layoffs, we show that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induces lower unemployment when renovation costs are low, but that the response of employment to growth switches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as the cost of updating existing technology rises above a unique critical level. The effects of idiosyncratic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nd cross sector mobility on the aggre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are also studied.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Classification Numbers: D92, E24, J41, J63, J64.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luctua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n employment in the UK manufacturing sector over the period 1999–2010. We fi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economically small effects of a shock to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process in employment mainly works through job creation. We also find that compared to large firms, small firms contribute more toward job creation than job destruction. Our results that changes in GDP growth rate and average wage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mployment suggest that the UK labour market significantly responds to market forces.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on both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differs between exporting and non-exporting firms.  相似文献   

20.
We study Austrian job reallocation in the period of 1978 to 1998, using a large administrative dataset where we correct for spurious entries and exits of firms.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9 out of 100 randomly selected jobs were created within the last year, and that about 9 out of randomly selected 100 jobs were destroyed within the next year. Hence, the magnitude of Austrian job flows seems to be comparable to other countries, similar to the well-known results of Davis et al. (1996) for the United States. Job reallocation appears to be driven primarily by idiosyncratic shocks. However, job crea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during cyclical upswings whereas job destruction rises in downturns. We also find substantial persistence of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pronounced pattern of job reallocation rates falling with firm size and age continues to hold when we use a set of controls. Finally, we show that – controlling for sector and firm size composition – Austrian job reallocation rates are only half the rates for the U.S. This result is not surprising given the impact of tighter regulation and labor law in Aust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