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剩余劳动力包括暂没就业的新增长劳动力、在职剩余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辞去或失去工作的人员、农村富余人员、未安置的复转军人以及劳改释放人员等。一定数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但过高的失业率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失业率作为预测经济周期波动和政治经济状况发展变化的标志,有时甚至成为经济政策实际效果的晴雨表,受到各国政府当局的重视。 在“七五”、“八五”前二年,我省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服务和扩大就业总量、调整就业结构、转换就业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省“八五”、“九五”期间解决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国营企业的隐性失业和农村的隐性失  相似文献   

2.
《重庆经济》2007,(2):15-17
一、重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就业增长的水平也越高。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对重庆现实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认识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在安置失业人员的过程中 ,各城市遇到了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由于失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 ,企事业单位用工条件过高以及失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落后 ,导致异常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人民政府通过举办转业培训、调整招收政策、组织劳动力调剂等治理政策和措施 ,满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愿望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解决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回顾这一历程 ,为我们提供了治理结构性失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记录了国家与城市的成长轨迹,创造了大量经济与社会价值,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为什么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水平的显著增加?本文构建的带有雇佣成本的就业模型显示:由于雇佣和解雇成本的存在,不同类型的冲击对企业雇佣政策的影响明显不一样。具体而言,持久性的供给冲击可以带来就业水平持久性的变化;暂时性的需求冲击只能带来较小幅度的、暂时性的就业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带来就业增加依赖于推进增长的冲击来源;利用Blanchard—Quah的结构VAR分解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冲击对就业的影响。经验研究的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本文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张明  张新 《辽宁经济》2009,(2):48-49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民营经济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促进税收增长、安置百姓就业、提升经济总量以及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夏凌燕 《珠江经济》2008,203(7):69-73
2007年广东省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是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离岗职工人数呈减少态势。但与此同时,广东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缓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且已经连续第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行业间、地区间差距在不断扩大。针对此情况,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分配趋于公平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就业体制废除之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这种现象与我国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路径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视角出发,分析就业增长率的变化。以便于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覃东海  魏雅丽 《珠江经济》2008,205(9):60-68
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宏观经济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通货膨胀率大幅提高”的严峻挑战。2008~2009年能否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的同时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水平,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考验。本文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方面,回顾广东省宏观经济发展轨迹,分析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形成对广东省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判断。  相似文献   

10.
改革文萃     
《开放潮》1998,(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在与数十位私营企业家交流时说:“非公有制经济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希望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更大些,步子更快些,只要不违反国家法令法规,只要有利于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 据悉,北京现有27万个体商户,私人企业近4万家,注册资金230多亿元,安置了近80万名劳动力就业。“九五”期间,北京共需安置就业人员约150万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出现了新形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有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奥肯定律"在我国失灵,由此出现了"奥肯悖论"、反"奥肯定律"之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有不同于国际上及全国总体情况的特殊性和特定规律,对此进行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战略,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政策的制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等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卢雄 《特区经济》2007,(7):175-176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就业规模缩小的现象,其中四川省就业规模自1998年以来一直连续缩减。本文就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进行纵向分析,同时与全国及所选地区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四川省经济增长所带动就业的能力比其它地区弱,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四川省就业规模会持续呈下降走势,极不乐观;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和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说明第一产业产值不是第一产业就业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一产业产出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的产值是第二产业就业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的就业不是第二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互为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宋艳菊  谢剑锋 《科技和产业》2010,10(2):35-37,5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的不协调性问题,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元经济体制惯性、资本密集型主导、科技含量低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韩江卫 《特区经济》2006,(4):157-159
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快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这是由于城市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模式扭曲了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原因,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近几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提出了很多的政策、优惠措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促进了就业的增加。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Employment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an input--output method,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impa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decline of exports on China's economy and employment. With shrinking external demand, boosting domestic demand become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ing employment. Our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 investment scenario with employment as a priority can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employment maximization without significantly reducing growth. Public investment should focus on employment, education, health, housing and social security to rebalance China's economy so that it can realize sustained and stable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9.
唐晓 《科技和产业》2010,10(5):70-72,103
本文从民工荒与就业难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出发,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中国经济回暖的新形势下两者仍然并存的原因,指出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局面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整方式,是中国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弊端的显现。只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才能防止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的长期性存在,才能保证经济持续正常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向东 《特区经济》2006,(9):208-210
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是:从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大多数,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不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滞后;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城乡就业比例失衡;从所有制就业结构看,国有单位就业比重过大,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迅速增长;从技术就业结构看,专业上表现为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层次上表现为技术结构水平低。总体上看,就业结构正朝着合理化与优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应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实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