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施工企业管理》2014,(8):57-57
2014年1月,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城市群概念被广泛提及,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见图1).可以预见的是,虽然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城市群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城镇化建设成关注的焦点2014年,各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陈述时(见图2),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指出,城市群就是围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成为一个紧密的联合的综合体,从而进行资源配置,防止效率低下.城市群存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中,能够塑造功能各异的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群被重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协调等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城市群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显著变化,集聚式城市化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对中国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稚进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探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差异化协同的演化路径为目标, 选择差异化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水平两个变量, 以哈肯模型为基础, 模拟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 2000~2017年, 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差异化发展水平是推动其协同有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各个城市的差异化协同展水平差别较大, 其中武汉市发展水平最高, 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增长极。 由此, 本文在地区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机制建设、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否促进域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仍有待检验。本文利用2007—2019年的上市公司样本,结合专利申请数据,在构建相关城市群人口集聚指标的基础上,对其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于城市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集聚效应,跨区域城市群人口集聚有利于域内企业创新,并且在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够弥补本地市场发展条件的不足,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有利于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不同城市间的分工深化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创新。本文研究为更好发挥城市群的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动聚集、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关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其发展较为落后.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对于城市群的发展影响极为深刻,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或积极的互补关系才能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本文从代表城市产业结构主要矛盾和地位的工业结构关系着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的工业结构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及定性分析.最后结合相关区域发展理论和工业结构关系现状,给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跨行业地区集聚两个方面,并构建相应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不仅会通过行业内集聚效应影响同行业企业间的投资策略联动性,且跨行业的同地区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同区域内的企业间投资支出产生"潮涌"现象。本文还进一步从主导行业的外部溢出效应和上下游纵向关联性,以及不动产抵押融资担保渠道视角,检验了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对企业投资支出联动影响的传导路径。这为客观评估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微观证据,也对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良性运行是我国新型工业和城镇化的保障.为了避免成长型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文章从资源型城市的衰退路径分析入手,认为特殊的要素流动导致了资源型城市衰退路径的资本形成机制,提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可递进的资本形成机制,完善规范资源收益、建设人才与创新递进机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保障手段,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参与区域分工和参与城市群建设,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和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深度利用,最终走上不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烟台将成为山东半岛的“老大”随着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经济重点的转移地处华北与东北结合部的海滨城市烟台在30年之后?可望发展成为新世纪山东半岛开入区经济的「龙头老大」。据烟台市分管经贸的副市长王德和透露,国家将在相距东北与华北最近处的烟台市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并探究其空间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及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综合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绿色维度的提升对整体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区域差异主要由组间差异导致;政府和市场环境因素是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中介因素。基于此,建议加强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工业合作、推进绿色协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以精准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甘蜜  陈思  黄曦 《工业技术经济》2012,31(2):154-160
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一个重点工业经济圈,其工业经济与物流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区位商优势,对川南城市群工业发展以及物流市场进行了划分。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川南各市综合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再通过与成都市各项指标的比较,提供了确定物流节点数量的方法,并运用聚类分析对川南各市进行了分类,为进一步物流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已被认为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共赢的有效途径。淮海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区位特征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徐连同城化发展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既是淮海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徐州、连云港两市自身发展的诉求。本文借鉴基于信号博弈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模型,分析城市协同发展的博弈过程,认为建立长效沟通渠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协作收益并确保收益合理分配是促进徐连同城化发展的有效政策,也是破解淮海城市群发展缺乏强集聚力核心问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技术选择是西部新兴城市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在产业技术转移、扩散与变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文系统分析了兰西格城市群工业产业的40个分行业的技术选择水平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交互耦合情况。实证结果显示该区域按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业仅有11个,80%的行业耦合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镇化因素构建了关于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1999~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和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异,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的提升对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影响最大,西部最小,中部次之;3个层面城镇化因素均有利于工业企业集聚,其中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且东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而对于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而言,中西部差异较小,东部明显大于中西部。考虑异方差和自相关、外生冲击以及工业集聚路径依赖性的3次稳健性分析也基本支持市场潜能、城镇化与地区工业集聚度之间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6.
The European Union has the aim of becoming the world's most competitive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which entails investments i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owever, these investments have had limited impact. This conceptual paper problematize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erminology used in policy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way that the key concepts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re conceptualized. By add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or 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IMP) approach,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within regional policy. Since the IMP approach offers an organizational-level perspective, including such a perspective will help make the EU's policies more practically applicable. We propose that regional polic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o-material resour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tors involved in the cluster initiatives. This would shift the focus away from creating spillover effects of knowledge towards viewing knowledge as a performative construct tha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pecific resource interaction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Also, the definition of innovation within policy could benefit from being reconceptualized as the processual use within producer–use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八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 Malmquist 指数测算其金融集聚和经济效率,运用系统GMM和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金融集聚与经济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城市金融集聚均对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分解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以市场化为改革核心、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金融开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长三角港口群在推动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及纵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港口建设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因此重视长三角港口群研究并对其合理定位愈发紧迫而必要。根据各港口吞吐量增长的特点,通过软件SPSS对长三角主要港口进行分类,并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定位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性的提升,内陆(或外围)地区将充分接受沿海地区"回波效应"带来的新增长力量,我国区域"中心—外围"发展格局有望走向渐进均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