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城市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两个方向选取20个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数学模型,根据脆弱性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个脆弱性类型,从城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污染物处理能力等角度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比较明显,沈阳市脆弱性最低,阜新市脆弱性最高;辽宁省沿海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上低于其他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恢复力对其脆弱性影响较大,而其他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受敏感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钱坤 《经济师》2011,(1):246-247
文章采用灰色聚类方法为企业人才招聘提供一种定量化的评判方法,并以一实例阐述了该方法在企业人才招聘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绿洲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明显加快,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西北干旱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绿洲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从脆弱性的角度,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以新疆为例分析评价了干旱区绿洲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程度,并从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其表现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强度随着城市规模和等级的提高而降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疆绿洲城市经济系统脆弱程度最高,南疆和北疆较低;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与脆弱性的关系来看,经济系统的恢复力对脆弱性的贡献度较高,努力提高绿洲城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绿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聚类的工程项目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是衡量项目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评价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的满意度水平,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不同项目的优劣,同时为项目的成功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的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构建了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一致矩阵,建立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过程简单,评价结果客观可靠,便于计算机编程,是一种评价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媛 《经济研究导刊》2013,(15):192-193,207
阐述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与成因,提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从经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对中国29个典型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测度。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经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对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程度具有同等作用;剖析出制约系统脆弱性降低的关键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伟  薛锋 《生产力研究》2004,(1):109-110
本文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现状和各种信用评估方法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灰色聚类评估法 ,在对灰色聚类评估法介绍和应用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灰色聚类评估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评估 ,最终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的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妥善解决老工业基地的社会民生问题是湖南省老工业基地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对老工业基地社会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是确定湖南省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机制的基础。在界定老工业基地社会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湖南省老工业基地社会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湖南省建立科学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回顾和实际调查,提出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的高校声誉危机管理评价框架,前者的评价维度为信息管理、应急决策以及公关与沟通,后者的评价维度为声誉恢复和学习与成长。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设计高校声誉危机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评价理论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该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洋经济系统与脆弱性内涵,提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概念,并对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发生机制及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胁迫性、敏感性、弹性、适应性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鉴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具有模糊性,选用基于信息扩散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00—2015年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进行评价,最后运用核密度估计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时空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整体水平及差距逐渐减小,并呈现由快到慢变化的阶段性现象。②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脉络清晰,驱动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大连脆弱性有所增加,青岛、威海降幅较为突出,营口、锦州、葫芦岛、沧州、潍坊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余9市均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法的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构建发电厂竞争力及其作用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对发电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类的系统方法。首先,运用灰色理论方法计算了发电厂竞争力的作用因素与其综合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发电厂间相似程度的特征向量空间;然后,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作用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发电厂进行分类,为发电集团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利用一家发电集团下属的13家发电厂的实际数据,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A的广东省区域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剑  杨爱婷 《经济地理》2012,32(9):32-38
运用集对分析法(SPA)从经济敏感性和应对性角度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经济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普遍具有较高应对性,但敏感性差别较大,其中深圳、中山、佛山因敏感性较低,经济表现出低脆弱性,而广州、东莞和珠海因敏感性较高,落入中等脆弱性区域。从广东欠发达地区看,东西两翼处于中等及较高脆弱性区域;山区普遍具有高敏感性和低应对性,其经济脆弱性最高。根据障碍因素分析,珠三角最主要障碍因素有R&D经费/GDP、劳动生产率、消费率等,欠发达地区主要障碍因素是人均GDP、财政收入/GDP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刘蕊 《经济问题》2007,(12):120-122
在深化改革与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和地位日显重要.目前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理论研究多侧重于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评价和与世界各国保障类型、保障项目、覆盖面等方面的分项横向比较评价.在此,从一个新的角度构建能从总体上(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功能目标、经济效应、基金的运营以及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等)把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在积极实施利己行为的同时,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对政府、对投资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生态环境、对公益事业等多个方面的责任。笔者据此探讨了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简洁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评价了2001年~200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并通过面板数据就科技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科技投入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人均经济社会总量和环境水平上,科技投入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上,科技投入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沈永跃 《技术经济》2009,28(7):105-108
本文将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灰色系统,建立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并选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数据,对河南省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呈中度关联。这表明,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加强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教育,同时还应继续增加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赵霞  陈学志 《经济问题》2007,334(6):31-33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都严重失衡.以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切入点,对造成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e issu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China is an example of an economy which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chieved success within this scope.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justified to draw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the key ones for the economy of China, both in the period of 1949-1978, namely, in the period of real socialism, and in the period after 1978, so-call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dat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Polish and foreign reference sources and source materials, the author tried to trac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ose two periods, first of al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ragmatism of governing in the other period, accompanied by limiting ideological influences. Maintain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in that period China worked out its own,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l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which enabled to it the creation of a model,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ystem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its constant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task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given to changing conditionings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ith maintaining the labo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loyalty to authority, they make up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ircumstances, phenomena, conditionings, and factors which occurred on the way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enabled it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succes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uccess can be expressed by such indicators as for instance the poverty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value of export, and the valu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