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前一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已经研究得比较多,而关于后一方面的问题却研究得很少。因此,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概念,相互作用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助理研究员刘汉富一、技术进步与三次产业发展的趋向边常划分“三次产业”的方法为:第一产业:克牧业;弟。产业:。业、又级业;弟三产业:大通运输、邮电通讯、方业以及各种服各H业个二次大战后,尤其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令以来,发...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正冲破传统的产业与产业结构,向着一个新型的、甚至是崭新的产业关系模式过渡。在这种产业大发展、产业结构大转换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把握技术进步的方向,建立最优的(也可能是次优的、适宜的)产业结构,不论对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将是十分重要、十分现实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现就《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课题讲三点意见: 第一,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调整,也关系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曾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并一直把它视为一项战略任务。1980年以前,中央的一些领导部门加强了对技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组成经济整体的各产业部门在经济整体中所占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存在着此消彼长,在这种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使得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本源出发,探讨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机理。目前对于产业的定义及分类有多种不同方法,但本文所述的产业是以行业为基础的,所谓产业结构是以各产业部门在经济整体中的比例关系为基准的。产业关联要素分析如果我们只从纯粹的生产角度出发,对各产业部门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各自的生产都是独立进行的。但对经济整体进行研究时,又发现某一产业的消长对其它产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委软科学重点课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经过1年零8个月的紧张工作,于1987年9月全部结束。该课题组织了所内30多名科研骨干,并与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信息部等单位协作,研制了包括5360个变量、4642个方程的巨大模型体系,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与产业发展序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固定资产投资与科技投资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33条政策性建议。课题研究成果为1份总报告(31000字)、30份专题报告。全部成果已于1987年10月上旬报国家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有关领导部门。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济琛 《企业文明》2007,(12):69-71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为动力,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中国经济的安全性及抗风险能力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合理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发展,促进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加快四个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应有利于巩固基础产业,促进带头产业和扩大出口产业的发展,发挥我国矿产资源优势,使国民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产业与煤炭行业政策的要求。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欧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的定义什么是技术进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是产出量对投入量的比率提高了,或者是一个单位的投入得到的产出增加了,说明有了技术进步。 P=Y/X (1)式中:Y是产出量;X是投入量;P是单位投入的生产率。从(1)式可知 (?)=(?)-(?) (2)生产率的增长率,即技术进步率等于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的差额。这里要注意的、经济学使用的符号与物理学不同。在物理学中表(?)示时间微商,即dx/dt。经济学中  相似文献   

10.
这次全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科委政策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预测中心、湖南省计委联合召开的。参加我们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教授和领导同志,以及《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的代表。共56个单位。出席今天我们这次会议开幕式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吴介民同志,湖南省政府秘书长卢会云同志。湖南省计委、国家计委经济预测中心、国家科委政策局的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首先,让我代表会议领导小组,向来自全国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有关部门、企业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我们这次会议的顺  相似文献   

11.
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即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是这个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从技术进步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既是产业结构这个复杂适应系统在适应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也是决定产业结构合理变动的先导因素,是产业间相互联系的本源.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科委政策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预测中心、湖南省计委联合召开的“全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讨论会”于1986年11月8—13日在长沙市举行。来自中央各部委、部分省市政府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型企业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96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院党组成员吴介民同志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在大会开幕式上,传达了中央书记处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的部分代表时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对此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一、本文重要术语界定发展是时代的特征。当代的科学、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有关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概念或范畴,无一不是不断地被定义或再定义,众说不一,各有所据。本命题在开展论证之前,首先加以界定,旨在取得逻辑上的统一和严谨。显然,这些研究仅仅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和完善。 (一)技术和技术进步。从软科学范畴定义:技术是科学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化形态(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等等)以及掌握这些工具的知识形态(技术知识、方法、经验等)的总称。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业已成长并自成体系,管理科学与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管理技术,是传统定义的技术的一个新发展,而  相似文献   

15.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我们一行三人于1992年3月30日到4月19日对日本进行了学术访问,在国际综合科学会日本本部会长、神奈川大学教授佐伯富士男先生的精心安排下,先后与东京大学、野村综合研究所、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地球产业文化研究所、神奈川大学、国际综合科学会日本本部、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北海道大学、石川重兴业株式会社、日本电子株式会社、高松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北陆KTC株式会社、东洋农机株式会社等50余名教授、学者、企业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我们还  相似文献   

16.
17.
技术进步对增长的显著作用,通过产业部门间增长率的不平衡而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如果按发展过程将制造业分为成长型工业和成熟型工业,我们发现,两组产业部门的增长率的差异是明显的(表1)。马柯泽斯基(J.Marczewski)曾按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归结出几种结构演变类型:当新兴工业跚跚而至难以阻止工业增长率的下降时,称为(1)滞缓外延(delayed extensive)增长;(2)外延增长是指成熟工业的衰退为新兴工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科委政策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预测中心、湖南省计委联合召开的全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讨论会,于1986年11月8日至1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人民日报》等56个单位的90多名代表。会议收到学术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发生着急剧变化。消费方式和产业发展水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需求结构以及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形式的变化依赖于产业发展水平变迁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过去,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看到如今普通老百姓也都能看到的精彩电视节目,更不可能乘飞机周游世界,因为那时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可能生产这样的产品。产业结构是递进的,消费结构也随着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