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产业生态系统视角研究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过程。以长安汽车为例,研究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特点、驱动因素和演变过程,利用扎根理论编码演绎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长安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企业系统、政府环境系统、合作开发系统、智能创新系统、智慧营销系统这5 个部分构成。根据价值创造、价值网络、价值实现这3 个阶段的分析,提出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愿望Desire”模型,即设界(Defi ne)- 开拓(Extension)- 强化(Strengthen) - 迭代(Iteration) - 重构(Restructure)- 觅新(Explore)模型,通过该模型刻画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机制。研究结论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杨荣 《科技和产业》2014,(2):136-141
创新的系统范式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发展观看,它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五个阶段,这些系统范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比较,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它们,把握每种范式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员工创新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出以企业和员工为主体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八种情况下该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探析了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企业激励机理,为企业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提升员工创新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Padmore和Gihson(1998)提出的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3要素模型,即GEM模型.  相似文献   

5.
张静 《科技和产业》2021,21(3):179-184
面向中国企业创新在世界相对水平的测度需求,系统梳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规范与实践,以及中国不同机构开展企业创新调查的实践,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研究基本遵循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标准、方法和内容,但在企业创新目标与产出和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调查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主观评价信息,对企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强调不足,调查方式和规范仍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建立了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以调研和查阅年鉴获得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通过仿真分析,总结出了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最后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为例,提出了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量相关的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网络在空间上集中,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与路径依赖,最终形成集成创新系统.为了使系统更具有比较性,文章编制了产品-产业-区域集成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比了两个及两个以上集成创新系统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创新产出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科技创新、环境与制度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PLS-SEM模型量化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相互作用以及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着正向作用。企业创新子系统是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核心,同时科技创新子系统、环境与制度子系统和基础设施子系统对提高创新产出有着积极作用;在创新系统内部,基础设施子系统对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影响较强,环境与制度子系统对企业创新子系统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9.
李倩  王季 《改革与开放》2014,(23):66-67,83
本文探讨了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构建.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首次从组织职能部门协调视角出发,在系统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出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模型.并经过分析得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部门、研发部门、生产运营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六大职能部门,应在管理决策部门的领导下,部门间相互协调,构建企业内部创新系统,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还进一步解释了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内部创新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顾客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首先对与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相近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辨析,然后对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外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为基础,探究了创新模式演化的动因及规律,并基于参与主体的角度,结合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组织边界等视角,刻画了一个完整的创新模式演化进程图。以企业研发人员、内部员工、顾客、非盈利组织、商业组织、大众等参与主体为切入点逐一分析其对创新的重要性,为以后创新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杂系统仿真的创新扩散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传统Bass模型的替代方法,复杂系统仿真在创新扩散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评价复杂系统仿真在创新扩散研究中应用的演进脉络和局限性,提出了融合复杂系统仿真和实证检验的创新扩散复合研究方法.该复合方法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商业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杨天一 《特区经济》2004,(12):61-62
创新是个特定的经济学概念,我们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即将科技成果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经营,以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的过程;要建立的创新系统是指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培育国家创新系统应从如下方面考虑:1.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体制正在市场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文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价值创新战略是新的竞争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战略逻辑.实行价值创新的企业另辟蹊径,开创蓝海,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单纯的价值创新逻辑导向并不意味着其必然成功.价值创新能否成功,需要高超的执行能力加以支持,需要整合的、和谐的企业运营过程给予保证.本研究以苹果公司创新绩效和过程为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战略与执行相结合的基于价值创新战略的企业过程管理能力的构建方向,以期在推动相关理论深化、繁衍的同时,为我国企业基于顾客价值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创新的“系统范式”大致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三个阶段。其中,企业创新系统从熊彼特创新思想中衍生出来,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经济基础、技术轨迹与技术范式和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的研究。而创新研究真正发展到“系统范式”,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高燕  张波  邓娟  黄飞  霍一博  张红烨 《科技和产业》2021,21(10):127-130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原动力,是支撑企业战略规划落地的核心手段.以国机智能的科技创新机制为例,从科技经费投入、专项体系设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科技型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和路径,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强 《特区经济》2010,(5):284-286
基于开放式创新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开放式全面创新的内涵,并通过格力、海正的跨案例研究,总结出开放式全面创新的系统模型及类型,指出开放式全面创新是我国企业增强核心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了基于吸收能力的合作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对239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合作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合作创新网络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吸收能力在合作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创新网络,同时注重增强自身吸收能力来强化合作创新网络的利用效率,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7年—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企业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对企业创新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对企业创新的“倒U形”影响显著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分析师跟踪在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企业核心信息;同时出台创新政策,提供多渠道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