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碳税     
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能源系统又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因此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重点集中在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排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碳税是中国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  相似文献   

3.
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各国都要面临的共同任务之一,征收碳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探讨了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宏观经济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碳税的征收方法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社会统一进行。碳税的税率不宜过高,当碳税征收在20元每吨标准煤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4.3%,GDP相对上升3.4%,适度地征收碳税可以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在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耗型产业适度降低生产规模的条件下换来了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成为当今各国发展的主流.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积极开展了旨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的研究.碳税作为一种推动从传统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经济向低碳型经济转型的必要手段,对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外已有的碳税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碳税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碳税对我国的影响及其政策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氧化碳(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GHG)之一。温室气体的减排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碳税常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征收碳税或能源税。文章介绍了碳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一些国家的征收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关于实施碳税对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和能源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碳税制度的政策响应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温室气体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工作目标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高碳排放区,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以2005年和2010年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主要排放来源,提出控制能源产业碳排放量过快增长、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和碳汇项目等节能减排的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7.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如何减少其排放变得尤为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传统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来征收碳税,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事实上,有些国家已经率先实行征收碳税。本文就中国是否应该征收碳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变暖,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如何减少其排放变得尤为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传统化石燃料的舍碳量来征收碳税,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事实上,有些国家已经率先实行征收碳税.本文就中国是否应该征收碳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韩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为实现减排目标,近年来韩国实施了温室气体及能源目标管理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新再生能源供给义务制度、低碳汽车合作金制度及碳积分制度,并取得一定效果。韩国温室气体减排制度安排对我国实现减排目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低碳城市过程中,对主要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计算广州市原煤、焦炭、原油、汽油、柴油五大化石能源20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各类化石能源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针对各类能源提出节能减排对策,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核心之一。我国火电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总二氧化碳总排放的一半。而信息化建设为火电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系统分析了我国火电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信息化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最后,对将来火电企业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碳税是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碳税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显著,但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实施碳税会促进相关替代产品发展,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梳理和评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碳税的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制度运行效应方面的理论成果,并探讨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碳税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节能减排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而其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重点。要实现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必须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湖北省作为七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省市之一,开展市场运作的实践中可能遇到困难及阻力,本文从湖北省的国民经济、技术基础、能耗等方面对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湖北省在现阶段必须重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抢占低碳经济领域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的承诺与现行政策——以能源效率政策抑制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俄罗斯两次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继续减少。针对俄罗斯的承诺,文章分析了俄罗斯的能源效率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变化趋势,并对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全俄国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做了一个粗略的预测。文章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俄罗斯能坚持执行其能源政策,那么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尽管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为了减排而是为了提升俄罗斯的国家竞争力和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5.
金瑛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65-166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越发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着先进核心技术不易转让、技术开发成本较高、能源消费比例不易改变等问题。因此,在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间节能减排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采取经济、技术与法律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在国际法层面提供了气候变化的法律框架并规定温室气体减排任务,需要各国建立自己的气候应对法律制度以落实公约的执行.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虽然游离在《京都议定书》减排机制以外,但为发展低碳经济,确保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应对国际国内减排压力,美国国内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更新.本文介绍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内法重要内容的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适用法规的最新进展,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许可适用新规的特征、发展动因和由此产生的国际国内影响,以期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法律规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健 《经济月刊》2010,(9):86-87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积累了大量的碳存量。相关数据显示,以国家为统计单元算总量,中国已经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又承担着巨大的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18.
沥青拌和站的节能减排是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领域的最重要工作,节能减排技术作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气体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已成为拌和站节能减排的关键。本文在对拌和站污染排放来源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四种节能减排技术,通过辽宁省拌和站的应用实践,验证了其节能减排效果,研究成果丰富了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领域节能减排的相关理论,可为各级政府公路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各项鼓励和发展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结构节能对实现我国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贡献度可达55%,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带来的减排效果,既包括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包括行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2009年11月,我国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了我国未来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也已采取诸多措施与行动,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例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通过加强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用地预审,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  相似文献   

20.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因素及这些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程度,发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柴油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基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增加农业碳汇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