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山川 《经济地理》2008,28(4):535-538,547
回顾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定义,简述和评价了城市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沦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与国内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此后,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宜居城市,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相同的理念与方法,而应根据区域性特征找到适合自身建立宜居城市的思维方法。以张家口为例,探讨如何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演变及经验,对指导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宜居城市是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增长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和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体现了对公平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最终将实现对人的最大包容与开放。我国应在明确宜居城市发展趋势和多重维度的基础上,重视宜居城市建设的"一般共性"与"个体差异",注重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夯实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并不断完善宜居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黄石市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为: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临朐县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立足本县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这一目标,突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临朐县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论。探讨和科学把握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对研究宜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考虑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6个方面的判别标准———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社会和谐程度、城市文化丰厚程度、城市生活舒适程度、城市景观宜人程度、城市公共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商丘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契机,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区绿化投资力度,着重在扩大绿量,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各项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边莉 《经济师》2014,(1):11-12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理念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城市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城市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地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到样板作用,建设低碳清洁的产业体系,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充满智慧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途径,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梁湘 《财富时代》2022,(4):26-27
<正>如果说,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属于1.0时代,初步实现了天府城市有机更新,那么,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首次提出便是正式步入2.0时代。成都展开诸多相关场景建设,从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田园公园场景、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天府人文公园场景到产业社区公园场景,进一步从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层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今,结合社媒的新场景建设构想则是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引领进入3.0时代,充分激发每个人、每个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共建美丽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基本现代化和北翼中心建设的基础,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功能的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在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上,陈焕友书记提出了要解决好江苏经济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南北共同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苏北;二是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快城市化步伐”.特别强调“苏北地区要提高城镇密度,加快培育中心城市,建设好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为“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我们新沂市地处东陇海铁路中段,随着东陇海经济带的加快发展,这里必将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特殊的区域地理位置,作为县级市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了.现在必须提出建立中等城市的要求和规划,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新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一、新沂建成中等城市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一是有宽松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区建设和一大批中小城市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新沂的撤县建市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完成的.二是有发展的政策依据.省政府近年确立了发展“三沿”的战略(即沿江、沿海、沿东陇海一线).最近召开的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2000年全省实现小康,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别强调要提高苏北的城市密度,加快培育中心城市,建设好一批中小城市.这对新沂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划时代的影响.三是有值得重视参?  相似文献   

15.
王毅 《环境经济》2007,(10):64-64
首部《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近日出炉,北京位列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第一。但因交通、住房等因素影响,无缘宜居城市。该报告在中国城市论坛2007年北京峰会上发布。此次宜居城市评选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均落选前十名,可见上述城市在宜居建设上存在着难点。  相似文献   

16.
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风土人情,更因富足、悠闲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宜居城市.2006年,成都在"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评选中位居第一,还当选为中国内地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刘念 《经济》2014,(8):50-51
正近年来,在"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榜单头三名的名单中,总少不了维也纳。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便捷的公共交通、银行与服务、丰富的历史文化名胜、较小的生活压力等,为"宜居"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是该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回收系统。维也纳是全球唯一一座垃圾处理厂位于城市中心的城市,那么,维也纳是如何将城市垃圾"隐形"的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曾经以黑色、污染闻名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太原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战略目标,不断加快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步伐,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巧手绘就了龙城新画卷,  相似文献   

19.
王志仙 《经济师》2011,(10):209-210
文章以太原市现代宜居城市为案例,论述了宜居城市的提出及意义,概念内涵,评价体系,分析了太原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陆树启  陆玉麒  侯立春 《经济地理》2006,26(6):919-921,925
根据空间结构理论,运用空间作用原理,以江苏省新沂市为研究样本,对影响县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作了初步研究。指出新沂由于远离经济核心城市、并处于徐连双核结构的中点是其发展滞后的空间方面的客观原因,并提出实施“T”字型开发战略、构建宿新双核结构和新沂中心城市圈等有利于新沂及其邻近地区的空间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