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陈学彬(上海财经大学)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信息与政策信息披露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分析陈学彬(上海财经大学财务金融学院)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和政策调节对象的公众所获信息既是不完全的,也是非对称的。中央银行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和政策目标等方面都比公众更具信息...  相似文献   

3.
程均丽 《经济学家》2005,(1):123-125
对货币政策来说,信息不对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偏好不可预测;二是中央银行由于机构的特殊性而占有信息优势。一般来讲,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泛指货币政策的公开程度,其中特别关系到中央银行对决策情况的公布及决策理由的解释程度。货币政策透明度说明了中央银行在其偏好、所使用的(经济)模型、对经济冲击的了解情况、决策过程以及政策决策的执行等方面的信息公开状况。总体上,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划分为3类: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决策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降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理论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动态不一致性。如果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了保持低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企图利用公众已经形成的低通货膨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选择是根据中央银行的最优化问题,重新确定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使中央银行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中央银行有限制的、甚至完全没有透明度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是达到政策效果的最优方式。因为公众的预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只有在远离公众监督或至少部分避免公众监督的条件下采取的货币政策才能产生意外冲击的效果,从而使货币政策有效。而且隐蔽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还可以避开政府  相似文献   

6.
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因此 ,公众通过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利用货币内生性理论来分析公众行为对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M2 的供给有较强的内生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以此可重新认识我国当前通货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城 《现代财经》2000,20(7):26-28
一国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在开放经济下,这种货币政策制定者与调节对象的对局又引申到一国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国际游资之间的博弈。本文就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确定货币供给和维持本国汇率上所进行的博弈分析进行概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央行就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央行决策过程相关依据和程序的公布程度。汉(Hahn)[1]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度(goal transparency)、知识透明度(knowl-edge transparency)和操作透明度(operational trans-parency)。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明确,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以及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还包括公众对以上信息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9.
当存在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博弈,形成“时间不一致性”。在K—P博弈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央银行可能实施的通货膨胀政策,分别对信任机制和非信任机制下的中央银行与公众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博弈的结果是形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出现“零和”,最终货币政策失效。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6,(10):41-53
本文认为央行可采用的软硬兼施策略为:若公众配合央行政策,央行实施温和政策;若公众不配合央行政策,央行实施严厉政策。这一策略反映了央行政策对公众对策的反应规则,弥补了传统政策规则的不足。本文把这一策略理论化和模型化,提出了第二种时间不一致性和央行的第二种声誉,进而构造了不对称收益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央行政策与公众对策互动关系的利益机制。本文证明了若采用这一策略,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在有限期重复博弈时,该模型可以产生合作行为。由此,我们得出一种能促使公众配合央行政策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为进行一定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融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在政府赤字和税收既定的条件下,政府融资的不同选择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相同的,但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影响则不相同。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作为财政赤字融资的一种选择。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条件下反通货紧缩的一种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严格以通货膨胀为目标,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市场的膨胀、资产价格的波动,都不断地冲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由此引发学术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本文以具有变参数特征的动态金融景气指数(DFCI)为工具,考察了DFCI对CPI和金融稳定性的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扩展前瞻性中央银行利率反应函数,将包含资产价格信息的DFCI纳入反应函数,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并拓展直接以资产价格为操作目标的泰勒准则作比较。实证表明:在扩展形式的前瞻性利率反应函数中,DFCI变量统计显著,包含资产价格的DFCI要比不包含资产价格的DFCI显著,以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利率规则作用效应不完全显著。这说明,DFCI的建立具有合理性,资产价格波动显著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存在不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需要考虑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资产价格的波动,但直接将资产价格作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可以定义为公众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并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工具不确定性及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基于TVP-SV-FAVAR模型,我们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三个方面选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测度了2007-2020年期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外生于经济波动,其成因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不确定性、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外生突发事件冲击。政策建议是:(1)精简和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2)保持货币政策决策人员、沟通、信息发布、政策调整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国内外货币政策分化严重时期;(3)降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外货币政策进行科学的解读,防止不确定性的共鸣效应;(4)避免重大突发外生事件冲击对货币政策预期造成太大压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更一般的不完全信息情形下,以货币政策为例,分析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结果表明,当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存在不对称信息,政府部门具有信息优势时,最优经济政策与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关于经济状态的信念有关。从福利的角度看,当现实经济状态对经济政策灵敏时,政府部门有公开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反之,政府部门则有隐瞒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因此,在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中,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相关经济决策咨询机构外,还要推动独立的民间智库发展,使公众逐步摆脱信息劣势。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大约十五年里,信用这一概念已成为货币政策文献关注的中心。对Econlit索引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85—1999年的这15年间,有370篇文章在论及“货币政策”或“中央银行体制”时用到“信用”一词,相反地,在此之前的15年里,仅有4篇文章对之有所涉及。 对货币政策可信度问题的兴趣之所以增加,与理性预期革命不无相关:在包括理性预期的一定假设条件下,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中央银行可在不对就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消  相似文献   

17.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配置存在两种选择领域: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当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制度缺陷时,非理性配置的流动性就会大量堆积到虚拟经济部门,从而提高资产价格并引发金融风险。但当货币政策工具对此没有实质反应时,即使中央银行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合适的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前后的流动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因此,应将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并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短期目标的约束以及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偏差,若货币政策工具及调控时机选择不当,或政策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都有可能误导公众预期和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引致货币政策操作风险。通过构建包含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条件指数(MCI),并考察其实际值与均衡值之间的离差状况,结果表明MCI及其缺口可用于间接测度货币政策操作风险的大小,而所得到的风险指数可作为宏观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要经过中央银行的决策执行传导阶段,商业银行的吸收消化贯彻阶段和工商实业界的适应调整转向阶段。这一过程涉及到四层机构(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六方人员(政府高层决策人员、政府机构人员、中央银行职员、商业银行职员、企业人员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各方的权衡、拖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政策的作用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是政策效用能够实施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梗阻,以致出现货币政策“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果”的非正常局面。分析原因,理顺机制,是我国当前整顿金融秩序、强化金融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 一、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传导梗阻探源 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传导机制各要素之间相互衔接配合的问题,此各个环节的问题表现在: 决策梗阻:来自中央银行内部 的耗力 有效的货币政策应具备科学性,执行的结果能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这就要求货币政策的决策要先于经济周期一个“节拍”,这个“节拍”的长短正好等于货币政策贯彻的“时滞”,以实现货币政策的逆经济风向调节。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先于经济周期这样一个“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