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3):44-44
徽州宗教: 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于古徽州一府六县(黟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境内均有,然而它们活动的历史各有长短,分布也各不相同。 徽州朴学。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情省力》2006,(6):46-47
绩溪瀛洲龙川风水极好,人居环境适宜迷人,源自一山一水的雄浑魅力。绵绵龙须山,如巨龙盘踞蜿蜒数十里,曲曲登源河,似绣女飘带悠扬而过。村落虽小,却人杰地灵。风景蒙胧,却回味无穷。点睛之笔的龙川水口,虽历经沧桑变幻,残容遗貌累累,但置身其中,仍可切切感受到,一种原始审美般的冲击力,体会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5,(6):45-46
古徽州书院 譬如南宋时邯守韩补为纪念乡梓先贤朱熹而于淳熙六年(1246年)力主创建歙县紫阳书院最为典型。其二,朱熹归里讲学授徒不仅宣扬了思想主张,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徽州书院讲会制度的形成,尚且通过崇奉朱子之学的历代信徒——特别是众多新安理学家们的忠实践行而促成了作为“程朱阙里”的古徽州书院的兴盛。  相似文献   

4.
王贤辉 《产权导刊》2009,(11):80-80
余干臣,名昌恺,徽州黟县人,是清朝徽州名茶“祁红”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5.
李宗眉,又名金榜,公元1827年生于微州黟县南屏村,是清朝经营盐业的大微商。  相似文献   

6.
揭镭  冯立 《中国经贸》2010,(18):134-134
古徽州大地的明清民居,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中华大地上.它是古代徽州人理想家园,也是今天我们的精神寄宿地那黑白灰色彩朴素的民居村落,白墙青瓦、黑墙边,三叠、五叠式马头墙,以及牌坊、祠堂、寺庙、桥梁、宝塔、亭榭,配置得体,随着山峦起伏呼应,乔木丛林,衬现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野清风,  相似文献   

7.
冯立 《中国经贸》2010,(24):166-166
古徽州大地的明清民居,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中华大地上。它是古代徽州人理想家园,也是今天我们的精神寄宿地;那黑白灰朴素色彩组织的民居村落、富有韵律的马头墙,飞檐、门窗精美的装饰、至今保护完好的小巷让人流连忘返,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那被时光尘封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情省力》2006,(6):46-46
明代以前,徽州以自织麻布为衣,多为黑、白、兰三色,衣制长期不变。宋代,深山老百姓还有以纸为衣的。清代。男着大襟长衫或对襟短衫,女穿大襟中长褂。男女均穿大腰折叠式筒裤。女装样式稍有不同。休宁、歙县近浙江。祁门、黟县近江西,绩溪、旌德、太平近宣州,石台近安庆。百姓习尚简朴,富商偏于奢侈。民国后期。城镇富家男子始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女子时兴旗袍和短裙。建国后,长衫逐渐消失,衬衣、西裤和中山装流行。乡村年长者仍习惯男着对襟短褂,女穿右开襟衫褂。近年来衣着已日趋多样化,除了在乡村里仍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如此着装以外,大都与城市无异了。  相似文献   

9.
宋士亮 《魅力中国》2014,(26):73-73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通过分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征和艺术特点,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4,(6):44-45
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不得不仰给于四方。自唐宋以来,徽人就重视经营粮食贸易。但那时徽州粮商的活动主要是将外地粮食贩入徽州,其规模还不算大。  相似文献   

11.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3):114-114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经济影响是笔者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经济上的影响,主要是经商等谋生等经济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徽州建筑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4-45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3.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7):61-62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从家谱角度考察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社会影响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社会上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仕宦和经商两种方式考察。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情省力》2004,(5):44-45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人说:“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足见那时盛产棉布的松江。已经成了徽人竞趋逐利之场,棉布显然已成为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了。  相似文献   

15.
梦回千年,神游合肥。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悠悠吸天地精华;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熠熠聚神之灵气。山川形胜之地,钟灵毓秀之壤,这便是魅力合肥。合肥,始秦朝建制,迄今已逾历史两千载。历史上的合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学     
《安徽省情省力》2005,(3):44-44
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随着经济、文件的繁荣和与外界的广泛交往,徽州儒生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思想指导下,从医者甚多,且名医辈出。医籍浩瀚。他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医学史上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培元派。因徽州古为新安郡.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学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5-45
徽州文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实际上却被人们误认,首先是由于徽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成就过于突出,客观上遮挡和消减了徽州文学的光芒,也因此转移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其次是与人们没有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徽州文学有关。人们一般只从本土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来看徽州文学,而没有注意到不在本土而客居他乡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也属徽州文学。不但如此,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徽州地区在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文章拟从徽州的成功经验入手,探讨如何做大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微州家谱、地方志、微州文书和新发现的明万历年间微州府文件汇编——《新安蠹状》中的资料,以明代微州府为中心,对粮长制度的实施及其演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中古时流传一句民谚:“无徽不成镇”。意思就是说,没有徽商,就没有城镇。清朝大盐商程晋芳就是徽州歙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