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福柯认为,话语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正是在不同的潜在时代场域里,带来了萧红、张洁、铁凝女性创作呈现出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到女性“精神主体建构”,直至女性“生命主体建构”,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不断确立完善的历史过程.也透视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社会运动中“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时代思潮为切入点,考察比较三位女作家创作,究其深层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2.
《鸽翼》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翼》的女主人公米莉.希尔,在公主—王子童话模式中的心理发展历程中,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她的独立,自尊,对自身及他人的洞察,超越了传统童话中消极被动的睡美人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上看,这是对男权社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3.
分析和探究现代文学画廊中,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和城市知识女性两组人物的悲惨命运,通过今昔对比,对于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由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职业女性在职务犯罪中被动型犯罪明显、为情所困犯罪突出、虚荣心强.这源于已经实现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其女性主体意识具有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交互并存、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不一致的特点.提出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女性自我认识、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对策,通过提高女性主体意识来减少女性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强调集体意识、政治意识,忽视个体意识和女性意识,其与20世纪50—70年代以公有制商业为唯一主体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商业体制和重集体、轻个人的商业文化氛围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推动了近现代文学的变革,文学的市场化为女性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沪、江、浙、闽、粤丰厚的地域商业文化孕育了五四女性作家群,五四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开始深入表现人的觉醒、人的自由需求,探索爱情与灵魂的奥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她们的创作背景、文学文本无不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在商业文化影响下开始了世纪初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经过女性艺术家不断努力,使得女性不再是艺术的"客体",而是艺术的"主体"。女性艺术家用其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方式成为当代艺术的后起之秀。从此女性艺术开始走出"边缘",靠近文化中心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诗歌写作开始了崭新的自我建构历程。通过全新的自我想象与表达,女诗人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历史、社会话语重构的愿望与信心,女性意识开始复苏;与此同时,也在不自觉中透露出某些思想的贫弱与稚嫩。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是女权主义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潮,对女权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女权社会主义者从社会历史背景、制度背景、经济背景出发,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仍受到压迫的社会现状进行理论探索,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这些理论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经济的独立和政策制度的保证三个维度为现代女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其自觉的女性姿态为人们所推崇,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使其在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和特征,然后探究了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为基础的女性文学正以从容的姿态步入新世纪,从五四时期平地崛起的女性文学,对强大的男性世界由艰难的抗争到自如的应对,走过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湖北文坛作为创作大省,也在女性文学的衍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全国文坛有不俗的成绩。面对新世纪为女性文学提供的多元与平等的话语空间,湖北女性文学将如何发展。笔者试图在粗略梳理湖北女性文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湖北女性文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颇具个性的作家,她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女作家之一。萧红及其小说中展现的女性意识都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她以自身悲剧性的人生体验,从社会层面观察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反抗压迫的觉醒,从自然层面表现女性的生育苦难和悲苦的死亡结局,从文化层面揭示男性对于女性人格和尊严的践踏,深刻地反映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悲惨处境,批判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对于女性的束缚与残害。  相似文献   

15.
苏青的作品通过关注情感经历坎坷曲折的女性,揭示了女性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影响形成对于情感的矛盾态度,指出在女性意识觉醒与传统的家庭束缚之中徘徊的女性的情感困境,不仅具有具体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西方教会教育的推动、国家民族危机激发、国家民族主义倡导下,女子教育呈现合法化、制度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不断践行社会活动、提倡婚恋自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开始追求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女性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7.
库切作品中黑人女性因殖民统治、性别压制以及主体意识的缺乏而“失语”,她们处于社会最低层。黑人女性以沉默抵制不平等的话语权及对其主体地位的剥夺。库切希望黑人女性建立起主体意识并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血缘关系和两性性别关系是人类永恒和本真的情感形态,是家庭伦理得以生长和发展的本源,赋予家庭伦理浓厚的亲情性。母亲、女儿、妻子是女性在现实的家庭生活实践中扮演的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角色,这一角色在"以名定责"的中国传统伦理模式之下,被赋予慈母、孝女、贤妻的道德期待、道德要求和道德责任,并通过"以礼正名"的伦理实现路径维护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在女性社会交往节点日益增加、社会性别意识不断强化、男女平等理念持续提升的当下,理性地审视女性家庭角色的传统伦理,批判地吸收传统家庭角色伦理的合理内核,赋予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构建、对女性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对男女平等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叙述学及女性主义学批评角度来看,方方那些反映爱情生活为主的作品,总是选取便于呈现女性心理和织构情感故事的叙事策略;在女性理想主义宣言的背后总有沉重的传统因袭;尽力体现男性的中心话语和努力寻找和谐两性关系的热切呼唤。由此,可以发现方方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鲜明的女性意识、因袭传统的局限性以及觉醒后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肖班在《觉醒》中解构母性神话,揭露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母亲身份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母性淡化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母亲价值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