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和职业技术教育不到位是制约其转移根本原因和因素。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富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提高劳动者收益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办学满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打造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有限,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劳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其中农村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已日渐突出,已成为劳动力能否转移以及转移广度和深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认真分析农村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积极探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快转移的对策、途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凡业 《活力》2005,(7):123-123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农机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社会培养造就人才,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农机培训工作更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拓宽培训途径,努力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创业的培训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和扩展规模,是今后农机化培训工作的重点。立足农机,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多元化发展,这也是农机培训工作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关注民生工作,对促进就业工作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亿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是兴国富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应及时进行功能调整,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包括了劳动者维持个人及家庭生存及教育培训费用的支出,是劳动者能够维持劳动再生产的底限需求,所以企业在确定劳动者工资时,要合理划分劳动者工资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以及当地的CPI水平等因素,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各国劳动者实现这一发展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在中国就是农民工问题。各国劳动者的发展在从农奴或农民向雇佣工人转变过程中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形式,是由各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因而通过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分析能够透视出各国经济关系的特殊性和劳动者发展的特殊道路。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发展的最高阶段。农民工的出现,具有结束两千多年农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费县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公办职业学校为龙头,以民办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企事业单位办学为补充的市场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格局,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搞好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多元化投入,培育职业教育。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该县整合培训资源,调动全县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了初级与中级教育相联系、学历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长训与短训相…  相似文献   

11.
提高更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提升他们个人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其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措施。《就业促进法》明确了国家、企业、劳动者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职责及作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WTO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涛 《中国就业》2012,(12):51-52
加大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劳动力供需矛盾。本文从银川市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出发,提出具体切实的建议,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照性。  相似文献   

14.
《中外企业文化》2011,(4):47-50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同时,特别强调:“要尽陕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具有战略性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外企业》2003,(2):40-44
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扬州市的实践表明: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动力,科技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推动力,政府力求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扬州市的实践还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影响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农村、农民的事,而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县、一个市小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需要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通常来讲,在劳动力供给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有两大因素决定薪酬的涨跌,即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和整体物价水平。前者决定企业的经营业绩,关系到企业的薪酬给付能力;后者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们对薪酬的需求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相对应的地级市数据,从劳动力社保参保视角考察劳动保护对技能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保护显著降低了技能错配概率,这一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删除极端值、替换劳动保护指标后依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劳动保护主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主观努力程度来降低技能错配概率,虽然工资扭曲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但实证表明降低工资扭曲程度有利于降低技能错配。进一步通过劳动者主体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国企劳动者、高收入劳动者以及第一、二产业劳动者相比,劳动保护对非国企劳动者、低收入劳动者和第三产业劳动者技能错配的改善作用存在差异。因此,为充分发挥社保的促公平和增效率作用,要推进社保改革为劳动者降负担、增保障,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向提高劳动者获得感和满足感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20.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在当前就业工作中,既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失业问题,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职业空位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同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缓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企业需求,部分专业就业面过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