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而且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热点。采用扎根理论,对山东多家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和资料梳理,归纳总结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框架体系,并分析了4种不同的企业创新创业模式,以期为政府制定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而且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热点。采用扎根理论,对山东多家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和资料梳理,归纳总结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框架体系,并分析了4种不同的企业创新创业模式,以期为政府制定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校处在发展方式转型时期,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型大学发展是大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从历史发展视角看,大学与企业关系经历了分离—结合—联盟—新企业衍生4个阶段,实现了技艺累积—技术交易—协同创新—创业发展的转变。这一发展方式促进了大学功能的扩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对我国大学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园区发展规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共性问题以及科技园组建方式、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支持等差异性特点展开,并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资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资本化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脱节、外部支撑不够等问题。为此,亟须巩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灵活选择作价投资、金融协作、内部转化、成果交易等发展模式;构筑全程化科技管理机制,优化成果转化政策基金组合,规范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拓展区域性科技资本市场,完善科技转化服务平台,以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结构及创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多元化、板块化结构,着重提出并强调了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在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并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构建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战略选择,即实施开放创新战略、集成创新战略、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为培育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以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引领.常州大学科技园为特色,不同机制、不同规模、特色各异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将所创造的科技成果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技术转移普遍追求的目标。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高等学校技术转移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我国高等学校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蒋建勋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22,41(11):54-6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大学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对接市场的平台。本文基于2008~2018年113所211、省部级共建高校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大学科技园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且最终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人员及学历背景对处于不同经济带、不同专业背景以及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高校本质特征及所处环境,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科技园及管理人员团队。本文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的平台,就必须在科技成果利用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孵化企业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在对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以往文献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行大学科技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产生不足的原因,并借鉴高校与政府结合较好的科技园经验,对我国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化科技成果、孵育高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其发展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区校关系角度进行分类,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区校共建和虚拟大学科技园等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8,(4)
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从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入手,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其广义性、广泛性、普及性内涵,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特征,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具体措施和实践效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提炼和总结,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学视角界定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隐喻,提出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新模式,即"高校种群与企业种群协同开发模式"、"高校种群、企业种群交替主导动态转化模式"和"政府种群引导、多种群协同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创新型教育与之相适应。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大学-产业-政府的创新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及其在转化高科技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8,(5)
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意向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提升策略。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意向内涵、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和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意向培养教育策略研究。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意向教育提升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衍生创业是加速母体大学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综合创业能力和资源禀赋状况都会对衍生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间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都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提出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战略的提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指出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结合相关法律政策指出了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创新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运营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衍生创业是加速母体大学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综合创业能力和资源禀赋状况都会对衍生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间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都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20,(1)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浪潮的兴起,在我国广大高职院校中也掀起了以学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风气。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有利于专业知识有效转化,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因此,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积极意义和具体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策略,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