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随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日趋严重,以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这种趋势在危机中提前显露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结构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体系内的衍生化和虚拟化加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明显,占少数的大型企业或优势产业能够更加容易地得到所需的金融资源,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很难得到自身所需的金融资源。即使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这一不可持续的金融发展方式亟须转变。因此,应当从金融产生的本源去探究资本的逐利性与金融的社会属性的关系,基于金融应当是普惠的、金融应当为大多数自然人或法人服务这一立足点,探究可持续的金融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日趋严重,以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这种趋势在危机中提前显露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金融这些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现在国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我现就中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7.
8.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演化和发酵,走出危机尚待时日,有必要从更高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具体途径。本文在对全球金融危机演化态势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1)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与政策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竞争,造成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资源困境与环境浩劫;(2)金融话语权垄断与滥用无度导致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对立竞争,造成了掌握经济金融话语权的精英贵族对其他人的压制与剥削。进而提出,要真正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就必须切实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即破除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与政策迷信,从技术金融、工程金融向人文金融、人本金融转变;破除金融话语权垄断与滥用无度,从精英化金融、贵族化金融向普世性金融、普惠性金融转变。 相似文献
9.
对鄂尔多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鄂尔多斯"依托资源,并不依赖资源",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发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我国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影响金融发展效应的行业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儒勇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2):79-84
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个行业的2003年度有关数据,通过建立适当的回归方程,来检验行业的负债情况是否会对金融发展效应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低负债的行业,金融发展有正面效应;而对于高负债的行业,金融发展有负面效应。说明只有低负债的行业才能从金融发展中获益,从而降低负债比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13.
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8-31
在金融体系的诸多功能中,资金融通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融资方式的演变是金融体系演变的主要方面.金融机构(中介)的存在与发展是金融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就资金融通而言,融资方式与金融机构发展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不能从间接融资方式的变化趋势简单推导出商业银行很快消亡.在我国的金融发展进程中,随着分业制向混业制的演变以及积极主动的商业银行改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间接融资仍将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仍将是资金配置不可替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金融支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8-2008年的我国七大区域的相关经济金融指标数据,构建固定影响的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从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三个方面解析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中得到了以下结论:我国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表明金融支持确实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区域金融支持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部分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反而低于欠发达地区;最后,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中之重的资本市场,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十分显著。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发展是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本文首先通过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及地区内均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股票、利率等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发现区域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金融资源学说的提出和对金融资源的三层次划分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了坚实的逻辑基础,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提出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各业态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各业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瓶颈,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律体系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
金融发展理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发展理论已经由早期的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M-S范式经由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发展到以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已经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扩展到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研究内容从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扩展到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如何产生和发展,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问题扩展到不同金融体系的比较上,从具体的金融机构观扩展到一般的金融功能观,从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这样的显在问题深入到研究金融(自身的)发展规律等潜在问题,进而由仅考虑经济变量扩展到考虑正式制度变量再发展到考虑非正式制度变量,诸如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等制度背后更深层面的因素,由把制度变量当作外生变量处理发展到把制度视作经济体系的演化博弈的内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趋势与地方政府行为——兼论分税制改革对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人均存贷款额、金融相关比率、变异系数对1978-2006年间中国省际以及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度量,并用α收敛法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该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显著扩大,且不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究其原因,基于制度安排对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性影响,本文就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的内在关联性作了探讨,政策含义在于,地方政府应该为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性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