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阐述中国封闭社区的兴起背景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封闭社区产生的社会文化机理,并就中国封闭社区成为城市主导居住模式后,产生的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倾向、居住隔离与社会排斥加剧等社会空间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封闭社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但这种居住模式的固有弊端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政府和规划者应该采取相应规划手段减少封闭社区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梁玮男  曹阳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32-134
针对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现状而进行的老年居住社区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的研究基于社区养老模式,试图从公共空间(而非老年住宅)视域探讨适宜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问题,并通过传统分配型社区的相关案例研究,提出老年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路,为分配型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个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苏州市F社区为个案,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中的三大问题:空间、网络以及参与。在阐明社区空间、网络以及参与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塑造社区空间、如何拓展社区人际网络以及如何推动社区公众参与等,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社区分化是社区发展的需要 ,社会转型期 ,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 ,引起了城市社区的分化 ,虽然这种分化不同于传统的以内部利益分化为特征的分化 ,但它同样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必须加强社区整合 ,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勇 《城市问题》2008,(2):60-64
结合北京市的一个实际案例,指出老旧社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居住条件和城市物质外貌问题,其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在解决老旧社区重建的过程中,必须把改善居住条件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问题和提高社区自治精神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老旧社区的治理必须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6.
陈俊峰 《城市问题》2011,(10):15-20
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符号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档次居住空间的符号生成机制存在差异,而符号分化的居住空间将对居住群体的社会身份产生建构作用。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加以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环境里,逐渐形成农民工聚居区,这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往往会引起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咏嘉  宋伟轩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90-94,114
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中国城市结构逐渐表现出类似于西方的社会空间碎片化特征,而中国以门禁社区为表征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则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分化以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特定区位和社区内,彼此间社会空间通过门禁与围墙相互隔离,并伴随着城市宏观空间的破碎状态和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侵占.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今,居民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简称“双老”社区),居住密度大、老龄人口比例高、公共空间与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老人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一些管理较为松散的社区内会出现居民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的现象,通常以自发搬置座椅、搭遮阳棚等方式呈现。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简称“自建空间”)是在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及其空间实践的见证,其背后居民需求与物质、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以广州越秀区某“双老”社区为例,分析居民自建空间的布局特点及环境特征,对比既有公共空间,探讨居民自发建造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关键要素对相同类型空间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此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以居民使用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基础;同时,将居民自发微观建造行为视为使用者的空间权利,通过关注日常建造行为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单一物质空间转向与人互动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10.
谷志莲  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89-95,102
许多中国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成为广受提倡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其发展前景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宜老性"的视角,通过典型单位社区的案例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老年人的社区认同、社区组织与建设中的社区参与等阐述了单位社区的"宜老性"特征,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具有宜老社区的特点,其空间结构、社区认同、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组织再造等是"宜老性"的重要体现。单位社区养老设施与为老服务的相对缺乏也成为应对社区养老的最大制约,宜老环境建设面临着市场化力量主导下的社区资源争夺。在单位社区改造中,应该充分肯定单位社区对单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欧美国家的部分居住区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和社区衰败现象,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社区的安全状况的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CPTED)理论应运而生。以瑞典罗森歌德居住区改造项目为例,从社区形象、邻里监控、领域感和归属感等方面分析了环境改造对社区安全性提升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冯婧  龙德才 《城市问题》2006,(4):99-102
以宁波市北仑区拆迁安置小区调查为基础,在分析安置小区的区位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安置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规划角度对安置小区的住区布局原则、住区开发规模、住区服务配套设施、住区社区归属感营造、住区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静 《城市问题》2011,(4):55-60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辰 《城市问题》2012,(3):79-87
"街区"是法国社区研究的核心概念。将1840年以来法国城市社区研究分为"一个地方性视角(1840-1918)"、"空间与社会现象的交汇(1919-1945)"、"多学科的建构(1946-1967)"、"社会问题与批判(1968-1979)"以及"新的社会冲突与多元化发展(1980以后)"五个阶段,从"空间实践"和"理论探索"两个角度对各阶段街区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指出法国经验中"空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互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实现公平而高效的供给。简要梳理了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的演变过程,重点总结了国外在公园绿地社会分异方面的研究成果——公园本身具有绿墙式的社会隔离性或绿磁式的社会融合性,公园供给具有社会空间差异性和不平等性,公园消费具有社会分化性,并简单讨论了影响分异的因素和形成机制、实现公平配置的途径等;最后,分析探讨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场事关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全的疫情防控战"疫"中,城市社区是整体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堡垒,是阻断疫情蔓延的重要空间。以安徽省Y县城C社区疫情防控实践为例,分析了大规模城镇化推动的城市空间重组给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认为物理空间重组加大了疫情扩散与异地传播的风险,社会空间重组凸显了疫情联控与人口结构的矛盾,心理空间重组加深了疫情恐惧与社会心态危机,网络空间重组促使疫情防控与信息管理更加复杂。基于此,提出城市社区疫情防控的基本策略,即建章立制辅以精细化管理,严控物理空间的越轨行为;协同适应,营造社区共同体,筑牢群防群治的社会基础;扩展心理空间,释放情绪压力;净化网络空间,维护舆情健康与信息透明。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城市分区规划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城市分区规划属于地方自治权,其产生伊始便带有明显的社会排斥倾向和政府规制色彩,对美国大都市区的居住隔离起到了关键而直接的作用,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后果,成为打破对黑人的经济与社会隔离、实现城郊协调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