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刺激消费、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人,城镇化率为45.68%;西部地区城镇人口4.1亿人,城镇化率为38.3%。从数据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仍远低于全国水平。当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尤其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相对于较高的工业化,我国的低城镇化率的负面效应已显露无遗,即"内需不足"。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新型城镇化也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面对我国人口红利的衰竭及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现状,新型城镇化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与普惠民生的新载体而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江苏省城镇化现状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率较高,建设速度较快,但其土地城镇化率增长较经济城镇化率增长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率以及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江苏城镇化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地区在时序、路径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曹鲁峰 《时代金融》2013,(17):267+269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用好、用活金融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依靠内需和消费带动。  相似文献   

7.
李敏毅  周奕  黄仁花 《金卡工程》2009,13(9):206-206
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加快城镇化是加速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2008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1.36%,与全国45.7%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分析江西省城镇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根据江西省情,借鉴国内三种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建成小康社会,拉动内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当前的城镇化投融资主要依赖以土地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模式,而这种方式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和市场的变化等因素影响,难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巨量的资金缺口。因此,创新投融资模式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出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将是新型城镇化解决投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围绕城镇化相关项目的投资,不仅对扩内需和稳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和产业容纳规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基数下实现了高速度的城镇化,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既是奇迹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我国下一阶段以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均衡、高效、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供求关系将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研究是宁波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核心,如何正确评价宁波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供求现状与存在问题,对突破宁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融资瓶颈、提高投融资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特点,起到连接周围省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加快推行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建设速度,是提高中部经济发展与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论文首先解释城镇化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扩大内需和积聚效应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其次,以城镇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线性回归计量方法分析各自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方程计算出我国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拐点;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以解决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瑞颖 《中国外资》2014,(6):130-130,134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本文以我国1978-2011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伪城镇化是以经济为导向的生产要素的城镇化而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镇化的质量并判断城镇化的“真伪”。利用1978~2014年城镇化率和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 Granger 因果检验后发现: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居民消费显著提高了城镇化率,但后者并未显著引起前者的提高,故两者是带动与被带动的单一关系而非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且居民消费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这表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伪城镇化特征。为此,应将要素城镇化转变为人本身的城镇化,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部门的发展,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以收入政策为核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财政支出与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模型,分析了财政对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通过构建VAR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证明:1.公共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力量,滞后一期的公共财政支出扩大1%可以促进城镇化率提高0.0375%;2.公共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时滞性,财政支出在长期对城镇化率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3.公共财政支出在短期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公共财政支出长期内会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滞后二期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长1%可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减少0.7312%,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确保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基于1991~201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和城镇化率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率的提高对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南省需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增长、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市民化是我国下一阶段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将"以人为本",以加快农民市民化为目的,缩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缺口为导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对市民化路径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大地带的9个主要代表城市、9个县域地区的市民化成本测算,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城镇固定资产投融资结构与城镇化率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固定资产投融资结构的发展对各地区城镇化率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投融资结构中的引用外资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为显著,且为负相关。而预算财政、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1996~2011年我国信贷规模增长率与城镇化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度分析,表明我国银行业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之间虽相互作用较深但协调性不足。提高二者的协调程度,应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开发性金融;完善投融资政策环境,制订新型信贷融资战略;鼓励开展针对性创新,提升产业集群拉动效应;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增加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  相似文献   

19.
创新城镇化融资机制不仅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保障,还能借此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内生动力。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融资机制现状及其问题,在尊重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基础上,结合原有融资机制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框架性设计;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通过大力推广让私营资本真正参与的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来实现融资机制创新,并对这些模式的运作流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同时结合我国一些地方在实际运用这些市场化融资模式中的非市场化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使得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创新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之一,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结合区域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分析建行个贷业务在金融支持城镇化中的机遇以及难点,对实现建行个贷业务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