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演进的理性主义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认识论基础。理性主义的发展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早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主要建立在价值理性基础上,而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则张扬了工具理性,当前建构主义体现了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的实践理性。总体上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是和理性主义的丰富与完善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韦伯通过对西方宗教改革的考察,发现新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改革后所形成的禁欲主义的职业观(天职观念)对近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础,使清教徒具有一种合乎理性的组织资本和劳动的精神气质。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新教伦理有助于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它哺育了近代经济人"。韦伯的研究揭示了与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现象相关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  相似文献   

3.
西方影响与中国资产阶级组织形态的近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有一个从传统商人阶级向近代资产阶级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他们经营活动的资本主义化和个人素质的资产阶级化,而且包括他们组织程度的普及化、扩大化和社会联系的世界化。本文从中国资产阶级的组织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下,从行会→商会→商联会→国际商会的变化发展过程入手,考察它在组织和社会联系方面的近代化进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部作品的产生与一个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并流行于明万历年间的《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处处彰显着时代烙印的作品,尤其是它其中蕴藏着深层的思想文化暗流。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结果,而最激烈的就是反映在作品中的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在其中也潜藏着超时代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的理性传统为西方带来了现代科学,同时也影响着西方财政体制的形成与运转。公共财政体制在西方的建立同样源于根植于基督教的理性传统,在欧洲产生的这些理论与思想.包括契约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法制传统和宪政精神.促使政府的行为以纳税人的公共需求为目的,形成了服务性政府.建立起议会中心主义的公共财政体制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保证纳税人的消费者主权在公共财政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契约自由与市场经济的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市场经济促进了个人的平等独立。普遍的契约关系代替人身的依附关系必然促进政治上的民主法治,社会契约论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自然状态为理论的逻辑起点来讨论民主和自由问题。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人权利意识的确立也有其自身的理性根基。但总的来说,西方的权利思想是建立在自然法、自然状态等前提基础之上的,因而避免不了其抽象的性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现阶段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所以考察西方近代契约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无疑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家韩邦庆对以四马路为中心的"洋场"叙述和以"一笠园"为中心的"园林"叙述,来考察作家对中国近代早期转型期的上海城市的复杂矛盾的态度,以及其对西方文明来势汹汹的忧虑、对中国传统文化迅速失势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李传桐 《发展》2002,(8):32-32
信用危机产生的文化根源信用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较少受到重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和重视个体,宣称人是目的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西方,人们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由契约关系才组成社会,政府和社会这些整体必须体现个体的思想与意志。而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必然是身份社会而不是契约社会,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所讲求的诚实信用并没有受到成文典章律法的约束,因而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道德的教化和宗法力量的约束。这也是我们民族缺乏法治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十分重视个体…  相似文献   

9.
在撕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著作中,韦伯认为现代理性的扩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韦伯所要探究的并不是现代理性概念本身,而是理性背后的精神原因,即从神秘的宗教入手,研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教派的教义所产生的人的精神和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这种精神所生产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及其相关理性形态的组织.韦伯试图从意识形态、新教伦理的角度探究现代理性起源的内在动因以及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并反思了现代理性膨胀所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有人治与法治两种经典的社会治理模式。梁治平在《法辨》中为我们提示了中、西方社会两种貌似相同、实则迥然的社会治理传统:厚重的人治传统深深地嵌入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这样的传统与我们现代追求的法治理想形成了文化裂痕,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法治理想的实现。以自然的名义宣布期待中的理想的西方自然法追求.为中国的法律人提供了一种信仰的路径,一种努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尤其《史记》,对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提出了如下观点,认为春秋占国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级,汉兴之后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段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产生决定于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最终决定于铁器的发明与应用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命。中国古代的商人队有《货殖列传》于铁器的发明与应用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大革命;中国古代的商人阶级依《货列传》主要应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  相似文献   

12.
汤庆亮 《魅力中国》2010,(28):225-225
借助于自然语言,特别是借助于对于自然语,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以至近代一些时候是西方逻辑发展的传统阶段;17世纪莱布尼茨提出建立一种普遍的人工语言,使用数学一样的精确方法研究与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后来的布尔设计了一种命题逻辑演算;弗雷格构造了第一个谓词逻辑的演算系统;再经过罗素、希尔伯特、甘岑、哥德尔和塔斯基等人的工作,数理逻辑逐步得到产生与发展。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没有西方理性思维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越来越精致、严格与完备的逻辑学的繁荣。它的发展,对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强调提高精神文化消费质量的重大意义,接着提出:必须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防止某些西方国家出现的“文化矛盾”;最后提出要端正价值导向,提高精神文化产品质量,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比重,提高消费主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人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围绕着这一时期,两种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首次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上显露出巨大差异。著名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及其著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集中体现了上述这种差异。作者通过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彼此言行所进行评述的展示,精辟地论述了中西方文明首次对话中所发生的冲突,所遇到的困难,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这其中谢和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尤为值得我们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韦伯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视角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文化观念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全盘西化"与"固守传统"都是不对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现代化,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元素,构铸新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郑湘娟 《宁波经济》2006,(12):29-32
创新火花往往在最具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需要有信任和宽容失败的社会理性;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应具有鼓励冒尖、张扬个性的社会精神;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应具有以“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开放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社会“场”。只有当一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和所倡导的核心文化价值与创新者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内在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时,这种文化环境才能为创新者的选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通过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文明与日本传统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冲撞,由此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国粹主义思潮便于此时兴起。国粹主义不是盲目排外,而是提倡吸收外来文明的活动必须立足于本国文化,强调"国民精神"的独立。国粹主义思想家在抵制极端欧化的同时,也对日本此后发展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试图对日本近代化道路中出现的问题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沧桑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青海红色文化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内涵,彰显着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通过对解决这些困境的路径进行探究,增加青海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元建基 《新西部(上)》2013,(11):167-167,137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在本体论探讨中形成并发展了的和谐理念和在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理论层面上形成并发展了的和谐理念,探讨了西方文明的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指出我们必须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要将利益冲突看成危及和谐之大害,通过多种机制综合解决利益冲突;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戴雪蕾  罗素 《理论观察》2012,(4):105-106
关于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开端,学术界传统的观点认为,应当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起点;事实上,只有当中西文化彼此产生冲突与融会,原来的文化发生了变异,朝着新型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才能真正意味着近代文化的开始。据此理论,以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兴起为开端,更能揭示出湖湘文化近代化转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