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镇域和村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地域,试对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改制,素以“苏南模式”而著称的苏南乡镇企业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革。通过村办企业的总体衰退、镇办企业的规模扩大,实现镇域企业的空间集聚,是目前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也就为苏南地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迈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城乡地域系统日益成为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理学者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并基于“格局—过程—机制—效应—调控”的地理学逻辑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效应、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视角整合度不够、机制机理解析不深、新趋势关注不足与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多尺度/多类型地域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双碳”与城乡融合发展关联等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其与实体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呈现出"两个核心集聚区、一个相对集中片区和广布的斑点式扩散区"格局,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沿太行山脉的西北部和以驻马店、信阳、周口为核心的东南部"两大片区。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高值、低值的分布范围有类似之处但程度远不及实体格局,破碎化、斑块状分布现象明显。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著HH区、LL区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分异格局有类似之处但范围有所变化。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显著HH区、显著LL区的分布范围和集聚程度明显较实体经济格局缩小、弱化,连绵分布态势下降很多,但整体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差距不大。③从影响因素看,基于百度检索量的虚拟经济空间格局虽受乡镇经济实力影响但解释力仅有20%~30%,而更多受人们关注主题的影响。其中高水平区乡镇在经济发展的引领下表现出与企业宣传、政府报道、社会民生、资源禀赋、热点事件等相结合的链式搜索效应;低水平区乡镇受乡镇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大,而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民生事件,反映出低水平区乡镇亟需提升经济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乡镇工业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加快镇域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7.
郑州都市区镇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测度指标,采用GIS空间分类、ESDA等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分析2006-2010年郑州都市区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济空间格局总体呈“轴带+市区”的空间扩散态势;第一、第四级水平的乡镇变动幅度大,中等层级水平的乡镇变动不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06-2010年之间High-High区、Low-Low区分别增加6、7个,High-Low区由18个骤减至9个,Low-High区小幅减至14个,乡镇经济整体与局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基于研究结果从区位条件、宏观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中心城区的规模与竞争力等方面进行驱动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突出乡镇主导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政策、加强集镇区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浙江省为例,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79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探讨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的空间关系机理和现实特征。结果显示:(1)新时代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要素转换融合、设施沟通融合、产业重组融合、政策衔接融合、文化交互融合5个方面的空间关系机理,且两者之间存在“由点及面”的空间联通路径。(2)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属于集聚型,且集聚密度具有层级性;同时,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还呈现出北部县级单元多南部县级单元少的格局。(3)浙江省城乡融合较高水平区主要集中于杭州市市辖区及其周边,低水平区主要在南部县域呈条带状分布。(4)浙江省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相互联系,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型、历史文化型和农旅融合型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有较高吻合度。  相似文献   

9.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殿元  文琦  王银  米欢 《经济地理》2019,39(2):161-168,189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剧烈演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资源流失、主体日渐老弱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缓解村域人口空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综合测评法对村域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得出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重构策略。结果表明:①村域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西部扬黄灌区村域人口空心化均值为18.27%,中部干旱山区为21.78%,东部旱作塬区为20.37%,整体呈现西部低、中东部较高的趋势;②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为行政村海拔、贫困发生率、地面坡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影响力q值分别为0.63、0.56、0.39、0.35;③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因素的独自作用。文章基于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分别从空间、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究乡村重构策略,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