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数字转型背景下,科学数据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加快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对促进创新体系演化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梳理总结了中国科学数据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表明中国已在科学数据资源的积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科学数据的存储积累、产权归属、范围边界、国际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强对科学数据的保存、积累和分析挖掘,加强对科学数据权利进行合理界定和有效保护,逐步推动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开放,提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实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一直是旅游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研究视角,文章分析了乡村旅游在资源、功能、政策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为出发点,梳理了乡村旅游在产业、生态、人文、治理和经济五个方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结合乡村旅游瓶颈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路径。借助全域旅游和市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创新驱动和民宿引领升级旅游服务,坚持绿色生态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保障持续发展,全面为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西部开发,土地资源是西部最丰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开发是西部开发的基石,土地资源开发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通过土地资源开发,营造西部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西部受益,还将惠及其他地区。应以创新精神实施西部土地资源开发,以国土治理为导向,谁治理谁受益,以此吸引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向西部流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者通过各种形式共同参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价值体现和现状入手,分析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及原因,针对困境提出以科学统筹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资源、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评价考核制度、规范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能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快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缓解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以及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最紧迫的问题。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正是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审核的一种纵向监督机制,对土地资源领域的有效监管以及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我国284个地级行政区2011-2017年的数据,探讨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试点情况与城市建设用地价格和面积之间关系,分析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对土地资源出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地区在政策执行以后,城镇土地价格和面积都出现了明显的降低,意味着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策略。(2)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通过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改变地方竞争目标以及影响环境治理等方面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并且能够缓解土地价格扭曲程度。(3)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的面积明显下降,而商业用地的面积则明显上升;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对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更加显著,试点后的土地出让面积明显下降。文章为考察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的政策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虚拟交换前置,探索资源节约型经济流程实现的基础与可能。通过信息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减少生产环节之前和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无谓消耗,避免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盲目竞争导致的产品过剩问题,实现微观领域的产销平衡和宏观领域的总供需平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转变经济流程,即通过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使交换在生产之前发生;而经济流程转变的关系在于信任的治理和对机会主义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复杂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从实践上解决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布局问题。本文借鉴Kenneth和Rozelle的研究方法,采用Bootstrap-DEA方法测度区域自然资源丰度,利用面板数据协整模型检验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资源丰度对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地区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治理是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而兴起的一种公共治理新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高度契合性,为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是政府、村委会、农民等主体,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数字治理平台为牵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力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过程,其作用机理集中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与基层共治机制的融合互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建立起主体联结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整体性协作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在实践中,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还面临着思维、技术、效能、主体、制度等困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需要打破传统治理思维、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治理运行机制、加速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以及完善乡村数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历史机遇期已到来。中华五千年的农耕生态文化精髓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日益成熟。基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构成、模式选择、转化类型,析出当前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困境肇始于要素困境、认同困境、载体困境和理性困境,从而制约着其生态资本化的进程和效果。对此,从乡村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态功能的再定位、生态资源产权价值的界定与推广、乡村社会治理的生态管理模式等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其生态资源的全域开发与高效利用,满足乡村农人与城镇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乡村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以致支撑乡村治理的内生性资源匮乏,农民处于松散状态,组织化水平低,“乡政村治”遂演变为“乡政浮,村治虚”。新发展阶段,只有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夯实物质基础、重塑基层组织,并有效弥合“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间长期存在的实践隔层,进而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迈入21世纪,国际社会更加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资源富集区的综合开发和战略选择上,探索资源富集区综合开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问题。纵观资源富集区的开发,经历了由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由封闭模式向组合创新模式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从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中提出“组合创新”新范畴。从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上阐述组合创新的含义、特点、必然性和独特作用,并阐明资源富集区综合开发选择组合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银元  傅广海 《经济师》2007,(1):93-94
乡村旅游作为2006年的旅游主题,不仅能大力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目前乡村旅游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大大制约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关界定特别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显形与隐性浪费进行初步分析,同时以成都市打造“五朵金花”为例探讨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与提升问题,希望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角度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智力资源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成为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科学自身向前发展的必然。智力资源属于社会资源范畴,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和软资源,具有继承性、附着性、流动性、增殖性、时效性和不易度量性。根据智力资源特性与概念,比较分析了它与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相关研究系统性不足,缺乏空间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方法集成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分区分类研究。文章沿着"问题—理论—实证—调控"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以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现实差距与困境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二者有效衔接的经验,探讨其理论框架构建、情景模拟与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以及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的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不仅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助推学科发展,也要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分析工具、话语体系上寻求多维突破。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关键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与成效提升策略、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以及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如何培育公共精神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现有关于培育公共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缺乏与村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内在联结。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时间银行”从乡村治理切入,以“时间币”为桥梁将时间、积分和服务有机串联,在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方面作用明显。那么,“时间银行”何以提升乡村公共精神?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文章基于大余县案例,运用社会交往理论,提出了“时间银行—社会交往重构—价值整合—公共精神提升”的解释路径,“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在于构建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村民的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得以整合,进而催生公共精神。研究结论丰富了“时间银行”在乡村领域的实践,在理论层面分析了“时间银行”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机制,并讨论了通过重构社会交往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一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学军 《经济地理》1994,14(4):21-24
大陆与台湾是两个规模极为悬殊的地域空间,所赋存的自然资源有着天壤之别。将大陆与台湾资源总体态势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双方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保证程度及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来揭示九十年代双方可以互补与合作的主要方向与基本内容。1 海峡两岸资源总体态势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发展模式否认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和价值属性,产权界定并不明晰,致使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的永续支持,这一战略的贯彻与实施需要树立自然资源的资产观和价值观,明晰资源的产权归属,进行资源资产核算,并将其纳入产权管理范畴。与此相对应,培育资源市场、发展资源产业,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从根本上保证资源有效增值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治理创新是一个全球性公共领域变革问题。我国进入世贸后,改革开放得以日益深入发展,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也日益迫切,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顺改革开放发展之势的要求探索治理创新,其创新举措和经验既体现广东特色,更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彰显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与行"的广东精神,更展示了广东人新形势下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的新成就。广东治理创新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