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PSR-SEE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归纳旅游生态安全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演变格局,总体处于敏感级状态;不同省市的旅游生态安全主要有增长型、衰退型、“U”型和倒“U”型四种演变类型。②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不同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省市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效应,其中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LL集聚类型集中于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③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效应,省市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邻近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而误差冲击对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同时期的旅游负荷水平、劳动力投入量、环境治理力度、旅游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效应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部分研究注意到创业活动具有空间自相关的特点,但在定量研究中很少将此因素纳入其中。文章考虑到其影响,以广东省地级市为例,引入空间分析工具与模型讨论创业活动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运用空间计量分析工具能更好地剔除空间效应的影响,刻画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空间差异,且基于城市尺度的空间相关性能更精细地反映地区联系的动态性。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广东省各地级市创业活动集中在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有向周边扩散的态势。第二,城市创业活动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逐年减弱,且基于城市尺度的空间相关性不仅弱于以往基于省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甚至出现部分年份不显著的情况。第三,人才技术支撑、金融资本、经济环境及社会服务等是影响广东各地级市创业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探究了1998-2016年中国企业家精神时空演化特征,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企业家精神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特征,地区差异显著,甚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整体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阶梯性递减态势,且邻近省域企业家精神相近,具有一定空间集聚性;企业家精神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依赖性增大;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程度、创新和教育水平是省域企业家精神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程度和教育水平对本省域企业家精神存在显著正向驱动作用,创新水平对邻近省域企业家精神存在显著正向驱动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省域企业家精神存在显著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代际冲突视角,结合烙印理论,以2000—2017年297家二代介入企业高层的家族企业为样本,探讨二代海外特征对家族企业组合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家族二代介入企业高层后,二代具有海外经历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组合创业;随着二代海外时间的增加,企业组合创业意愿随之增强,且这种影响在二代家族企业内任职时间更短、父辈行业地位更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相比海外教育时长,二代海外工作时长更能促进家族企业组合创业;二代海外国家或地区为非亚洲区域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组合创业。该结论可丰富传承情景下家族企业组合创业影响因素研究,为中国情景下企业高层管理者海外特征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赵会玉  杜苗苗 《经济学》2008,(1):565-586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 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引资格局。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2—2021年31个省份相关数据,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分别构建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和共同富裕水平量化评价体系,并通过ArcGIS刻画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对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破除区域协调发展壁垒、实现整体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2)随时间推移,省域间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水平“高—高”集聚地区不断扩大,“低—低”集聚地区不断缩减。(3)当地共同富裕政策通过府际政策学习和涓滴效应产生空间溢出影响区域共同富裕水平。(4)地理区位、制度阶段、经济效率和资源错配4种因素对共同富裕政策的空间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对构建区域政策协调发展机制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15年6月阿里研究院提供的中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从省域和城市两个层级分析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省域层级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市层级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与内陆之间、各省区主要地级市与次要地级市之间两种分异并存。2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省域层面均衡分布,首位省区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层面发展水平差距较大。3城市电子商务主要处于"低网购—低网商"和"高网购—高网商"两种发展状态,电子商务发展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4热点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海峡西岸及珠三角经济区;冷点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及云南部分地级市。5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及信息基础设施是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城市居民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信息基础设施影响显著;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水平则受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及信息基础设施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算31个省域2009—2019年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合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并非完全符合EKC假说,而是存在更为复杂的震荡关系。经济增长对于省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恶化—改善—恶化—改善”的“M”型曲线关系。同时,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和环保投资力度的加大均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资源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前因变量,能有效培育创业导向,进而提升家族企业创业绩效。构建家族性资源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模型,设计家族性资源和创业导向维度及量表,以福建省259个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家族性资源对创业导向的作用方向、影响强度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家族特质、家族文化和家族创业网络对创业导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之下,家族文化和家族社会关系网络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演化规律,以二氧化碳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总体上较为稳定,HH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LL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省域碳排放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集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重点调控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辽宁等。(2)1997-2007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向西南移动,2007-2012年向西北移动;碳排放沿X轴呈分散趋势,沿Y轴呈集中趋势;转角大致在21.516 0°~30.852 6°之间变化;碳排放的空间密集化程度增加,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相似性降低。(3)2013-2020年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主要在中牟县内移动;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一定的空间拉伸趋势;转角大致在20.661 3°~22.482 7°之间变化;形状指数总体上呈轻微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格局相对稳定。(4)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是影响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和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阿里研究院提供的2015年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测度指标,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因子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山东省86个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空间分异格局鲜明,呈现出由山东半岛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特征。(2)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形成了稳定的空间集聚结构,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沂、菏泽、德州等地区。(3)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电商应用指数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相关性的影响,网购指数的空间变异受随机成分的影响较大。(4)城镇化、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看,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交通与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2)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H-H)型集聚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3)产业集聚效率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呈现组团化聚集格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上海—杭州成为核密度高值轴线;(4)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空间距离、政府投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相邻的小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资源争夺,导致部分因素在提升当地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时,会挤压邻近地区小城镇的要素资源。基于此,提出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相关机制、推动城市城镇一体化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地位及其发育状况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知基础之一。基于县域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在Ucinet及Arc GIS软件支持下,从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及地理探测等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省域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核心网络实力偏弱,城镇间空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域内空间联系相对紧密、跨市域联系则明显不足,区域联动发展进程相对滞缓。(2)地级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高、省域边缘城镇的交往能力总体处于从属地位;城镇节点的空间链接效应具有地域差异特征、区内空间联系多通过地级城市中介作用完成;综合中心性视角下的城镇层级总体呈首位分布特征并形成"一极三核"的省域"中心—枢纽"格局,区内出现"八子群、四片区"的组团现象。(3)将地理探测器方法应用于城镇中心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省域内城镇节点中心性的影响较小,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承载力等因子对城镇地位及角色影响明显,路网密度仍是影响城镇空间链接水平的因子之一。为此,应提升省域东西部地区核心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优化省域边缘城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区域交通资源、完善边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