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考察其空间分布和动态演进情况。结果表明:(1)在时序发展上,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在空间演变上,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其中,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正相关性,且存在显著的“高高—高效型”和“低低—低效型”各自集聚的空间结构特征,时空跃迁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eo DA数据分析软件与GIS软件,以宁夏六盘山区县域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1991—2010年人均GDP的变化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聚集格局的分布和演变过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随机模式逐步过渡到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出现空间极化趋势且为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点—轴模式。LH型县域由零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聚态势,且趋势不断增强;HH型和HL及LL型的县域单元数量减少,表明宁夏六盘山区总体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从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市场导向与企业突变创新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往往选择渐进式的创新方式。首先探讨了市场导向的基本内涵,认为市场导向本质上包含了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市场导向进一步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通过引入管理控制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导向与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解析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与镇域两个尺度上,借助分形维数对1986—2016年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进行剖析;基于空间差异特征,提出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聚集维数逐年增大,但空间关联维数呈现减少趋势;乡村聚落用地空间关联度逐渐提升,空间结构呈多中心聚集态分布且不断优化。在镇域尺度上,基于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的差异解析,将研究区乡村聚落用地划分为优势发展区、空间结构优化区、交通网络优化区、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优化区以及限制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厦门市应充分考虑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分区特征,确保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的优化及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为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与汇率波动对FDI总量、成本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的外资规模的影响,构建了简洁的理论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了人民币升值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资流入但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资流入、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两种类型的外资都具有抑制作用的假说.采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结合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的月度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对总体外资规模无显著影响;人民币升值抑制成本导向型外资流入但促进市场导向型外资流入符合理论预期,且对我国外资行业结构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对FDI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采用直接二分法探讨两类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双元理论视角,首先,梳理市场导向研究演进脉络,界定市场导向平衡效应的含义,并从资源分配和创新风险角度阐述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企业的影响;其次,构建市场导向影响企业新产品绩效的理论模型,实证考察先驱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影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内部机制。通过分析212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有效样本,得出以下结论: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企业双元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对企业新产品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在市场导向平衡效应与新产品绩效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市场导向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分情境研究,其中包括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和创新领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反应型市场导向有利于创新绩效;企业内知识转移和企业间知识转移在反应型市场导向和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而且这类市场导向增强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减弱企业内的知识转移;相比产品创新,两种市场导向对服务创新均有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角度对区域创新力量与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大部分城市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但在进行分变量、分城市分析时所表现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通过对主要自变量的GWR分析结果与绝对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相关变量绝对发展水平与区域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不大。这一结果表明,只有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创新主体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运作的前提下,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对区域创新体系下层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系统中合作、资源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综述了区域创新系统关于互动合作的研究现状,许多学者论述了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但是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目前尚未发现对区域创新中资源、合作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31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3年93个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验证了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论是:主体之间合作能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但是,我国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并不充分,大有潜力可以挖掘。最后,从树立合作观念、构建核心技术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和寻找文化相容性合作伙伴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便增强中国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0.
深刻把握区域创新系统内部耦合特征与协调机制,是科技强国战略下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活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地学空间方法,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莫兰指数、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质量与创新氛围耦合协调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得分呈现“中轴高—四围偏低”的空间结构,广州和深圳的创新氛围与创新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均较高,说明两系统间呈现出有序的螺旋优化状态,而澳门的创新发展存在双重错位现象;②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分异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联系紧密的环形创新网络结构,网络空间交易成本和同配性现象显著,深港创新集群的耦合协调联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11.
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基于2000-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除西藏外)数据,分析国际人才流入、社会资本对中间产出及最终产出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比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更大;②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中部(最终产出)、西部(中间产出)影响更大;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呈显著负向影响,东中西部存在差异性,结构型社会资本对最终产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东部则相反;④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与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有关;⑤最终产出创新效率远低于中间产出创新效率,两者均呈东-中-西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及其分解是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触发区域创新产出高速、高效增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验证与分析技术进步触发区域创新产出的作用强度和作用结构,通过DEA 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分解,借助改进熵值突变级数法评价区域创新产出能力,以此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技术进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触发创新产出过程中的强度性主导作用较西部地区显著,而其结构性主导作用则较东部地区显著;各区域实现技术进步触发创新产出的强度性与结构性双显著均存在一定困难;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创新环境下,区域创新产出持续高速增长应至少实现技术进步主导作用的单显著。  相似文献   

13.
科学竞争力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发展的源能力。提升科学竞争力对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从科学资源存量、科学资源投入、科学成果产出3个维度构建科学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熵权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在全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探究2009-2018年科学竞争力变化趋势,并通过计算赫芬达尔指数对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发展趋势看,2009-2018年该区域科学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了29.97%;从区域差异看,科学竞争力呈现自下游向上游的显著梯级递减趋势,上下游地区差异巨大;从科学竞争力核心指标看,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但存在科学资源存量与投入占优、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应精准布局高质量创新载体、建设科学家群落、培育科学联合体、搭建省际科学协同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应成为区域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将到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的五年规划中,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予以创新。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需求体现在:区域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应转向缩小政策单元、强化战略针对性;主体功能区战略应从理念创新阶段步入深入实施阶段;城镇化应从集中、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入多样化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指导思想应从扶持绝对贫困转向扶持相对贫困。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采用类型区和政策区两个维度共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约束型、限制性政策的运用;明确主体功能区深化的路线图;适应国土空间精细管理的要求。未来经济地理学在面向区域治理体系创新时应围绕以下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加强地域功能成因和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升对地域空间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预测能力;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能力;加强区域政策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提升基于区域发展调控机理和途径研究的决策支持能力;加强数据、模型、研究方法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地理学科的科学水平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前提,是科学界定创新主体及创新主体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本文在分析三螺旋创新发展模式的组织结构、动力学原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科学界定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提升创新主体间组织协调性和目标协调性,打造学习型企业,构建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链条,建立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以不断提高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从内部协同适配的视角,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30个省际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与系统协调度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中国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在两类排名上均具有比较优势,但落后省份也有望在薄弱环节加速赶超。  相似文献   

17.
王纪武  刘妮娜 《经济地理》2020,40(11):105-111
根据相关研究梳理和调研成果分析,从创新型产业及创新型人才两大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特征出发,提出由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环境要素两大类,创新驱动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和创新物质环境要素、创新非物质环境四中类共21项影响因子构成的创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然后以杭州为实证,对评价体系进行示范和校验。结果表明:①杭州创新发展潜力区域具有圈层式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城市外围区域已形成了若干适宜创新发展的"极核"区域,且与市中心区域联系均较为紧密;③目前已形成城西科创大走廊至城东智造大走廊以及沿钱塘江拓展的两大创新潜在适宜发展轴;④评价结果与创新发展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层领导风格是影响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既有文献并未清楚阐明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文章基于东部某县级区域的经验证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了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有助于促进基层干部的创新行为。进一步研究揭示,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通过培育创新氛围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另外,随着居民信任程度逐渐增强,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文章有助于理清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与基层干部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创新效能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并将对我国空间结构产生长期影响,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支撑.在划分空间类型和界定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空间需求多样性的概念,并探讨空间需求的动态演变规律.文章构建了空间供需模型,认为空间稀缺性和空间需求多样性共同作用的空间供需矛盾是产生空间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进行功能区建设是化解空间供需矛盾和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功能区建设应包括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具体功能区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创新导向型企业不同于创新型企业,是特指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和导向的企业,要求拥有推动创新的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焕发创新活力的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牵引创新行为的科学创新发展战略和激发创新动力的有效创新激励机制。企业是市场利益主体,也是创新主体,培育和发展创新导向型企业需要有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压力、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