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与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陷入了既难以"市民化"又被城市"边缘化"的困境之中。随着时间推移和代际传承,以市民化为导向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逐渐呈现出新的格局及趋势。在务工流动重心转向二次流动的新背景下,本文在对流动传统二阶段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进城务工人员三层流动格局模型,并基于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649个有效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对进城务工人员三层流动格局中的城乡往返流动、城市迁移流动、工作更换流动三个层面的流动趋势进行分析,由此把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流动的六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制度如何塑造政策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问题。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为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概括了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中观制度,探讨了制度塑造该政策的路径。结果表明:路径依赖的制度及关键节点造就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间断—平衡的演变过程;制度通过建构决策者的思维模式、赋予政策目标群体的不同权利和界定行为主体的利益范围塑造了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土地、户籍等制度暂时不能实质性调整的情况下,租住房就成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抓手。基于经验及实证分析,城市政府应积极规划建设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社区,针对不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诉求进行分类租住房供给及管理,加大公共投入重点改善外来人员居住社区的软环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但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仍不容乐观。课题组针对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权益受损状况较为普遍,其面对权益受损时的过激反应倾向也应引起关注。据此,本文从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的矛盾焦点,并提出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联动、协力破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难题的相关建议。该研究对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促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联想公司和安踏公司赞助体育活动为研究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就赞助传播度对赞助企业品牌知晓度和品牌共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赞助传播度对赞助企业品牌知晓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品牌共鸣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赞助品牌知晓度越高,消费者对赞助品牌的共鸣度也就越强;消费者对被赞助活动的偏好程度在赞助传播度影响赞助品牌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北京市调查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福利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研究发现,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福利指数为0.3188,处于福利评价的低水平阶段;除经济资源和健康状况方面的福利状况达到较高水平阶段外,其他功能性活动均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与2008年相比,2012年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心理条件、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福利状况均有所改善。防护性保障和社会资本的边际改善对进城务工人员总福利水平上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双轨制"下的住房保障体系的确立,使早日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成为可能.公租房有别于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让"夹心层"看到了希望.昆明市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努力改善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毕业大学生的居住条件,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吸引人才来昆明发展,有利于形成"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课题组对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的调查结果,对新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及内在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要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发挥社会援助力量,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帮助进城务工人员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进而满足其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并关注其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君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8,28(3):454-459
居住是反映居民基本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其居住需求的改变和居住区位的再选择,进一步影响着各种居住空间结构的变迁。文章基于1 23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迁居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人口、现住宅改造时间、出路交通、房屋面积及结构、地形是影响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农户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后,家庭进行综合决策的结果。随着农村大家庭的逐渐消解,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人口较多的大户家庭还面临着进一步迁居的可能;山地农村居民更愿意迁居;出路交通和现有住宅结构还是居住环境中引起居民居住不满的主要因素。今后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应适度从农户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居民迁居,不断完善居民点规划。  相似文献   

10.
有显著品牌忠诚的顾客会对外来的竞争性营销说服信息进行抵制,其进行抵制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偏好性拒绝模式、最小化影响模式和属性相对权重模式。笔者以国内皮鞋行业和皮鞋品牌为实验对象,探索了这三个模式中的调节变量。实证结果发现,顾客的信息涉入度对"偏好性拒绝模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顾客的产品知识对"属性相对权重模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顾客的产品知识对"最小化影响模式"没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年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因果效应。本文在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框架下同时使用职业权力与职业声望分数测量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并通过挖掘中国农村“春节拜年”行为的外生性因素构造了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我们发现:(1)具有结构性内涵的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具有正向影响;(2)使用职业权力测量的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经济效应大于职业声望的相应结果,显示出社会网络中具有实际办事权力的职业比具有高声望的职业更加重要,权力所反映的资源内涵大于声望等其他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多项逻辑回归模型,测量了个体特征、组织资本、剥夺感、就业保障等因素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权行为方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年龄、政治面貌、行业、组织资本、剥夺感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维权行为方式有显著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相对剥夺感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是否采取维权行动,而组织资本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采取何种维权行动。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加重了城市的载重负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能只从其权益保护层面来解决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最深层的应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提高其相关法律权益的认知程度,及对城市的归属感问题。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而不是单纯法律知识的灌输。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是困扰当前城镇化的大难题,其中居住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和分析认为,当前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结构变动呈现"七化":年龄年轻化、性别均衡化、从业三产化、时间长期化、进城家庭化、意愿留城化、收入分化。农民工住房结构简陋、设施欠缺,呈现出"五为主"特征:郊区村民平房为主、市场途径租赁为主、自己寻房为主、多人合租为主、低租金房屋为主。频繁迁居严重影响农民工居住稳定性,农民工居住需求呈现出务工生命周期特征,即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准定居期4个阶段,随着务工生命周期的变化,农民工社会生态位势得以提升,需要通过迁居来满足居住需求变化。通过调查,认为当前农民工住房政策面临五大矛盾:"个体的暂时性"与"群体的稳定性"的矛盾、"业态多元化"与"单位主导解决"的矛盾、"发展中小城镇"与"农民工大城市指向"的矛盾、"先上后下"的政策与"底层住房困难"的矛盾、农民工住房"需求分异"与"政策过粗"的矛盾。文章对农民工住房政策提出了五个建议:分类实施,改变由单位主导解决的总体思路;先下后上,优先解决最困难农民工住房问题;建立"企业间可接续,城市间可转移"的务工档案;先大后小,优先解决大城市农民工住房困难;政策细分,完善需求导向型的住房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4,(28):183-184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面对在城市的生存问题,不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是误入犯罪的歧途。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转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提高其法律意识,让他们从骨子里学会知法、守法和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素质,使其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其市民化进程,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满意度问题一直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影响其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满意度的因素。具体而言,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其生活及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越多,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强,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外出务工城市个数越多、回乡及工作更换次数越多,其生活满意度就越低;房租费用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但工作满意度会降低;与用人单位签有正式劳动合同,其工作满意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三大主题.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了"单向度人"的概念."单向度人"特指现代工业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单向度人"导致了工人阶级发生转变,社会变革受到遏制;导致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高度异化."单向度人"既有其理论贡献,亦有其理论局限."单向度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失配的角度,尝试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概念,并将生态系统评估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研究了2003—2012年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演化分为高度失配主导阶段(2003—2004年),失配度徘徊下降阶段(2005—2008年)和失配度快速下降阶段(2009—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区域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演化上,失配度空间格局呈现由高度失配均衡格局向低度失配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并逐渐呈现"T"字形格局;形成三个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较好的高值中心,且空间外溢效应显现;省际之间辽宁配置较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次之,吉林失配较为严重,且内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20.
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障碍主要来自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公共品歧视性分配政策。本次问卷调查,以权益保障和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以及老一代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差异性,做了全方位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