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借鉴的产物,用于解释经济、空间和政策三类要素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政策研究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选择Web of Science(WOS)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西方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4本经济地理学杂志作为文献来源,将1970—2013年英语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反映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展现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经历兴起、衰落和回归,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难以回避的主题。2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方法从单方面追求理论方法或定量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3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模式从理论分析、政策评估发展为政策参与,关注政策实施和政策可行性。4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衍生出9个知识聚类,包括:经济增长、创新知识网络、全球化治理、公司和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地方化治理、空间政策、国家与移民问题和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地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ICT及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该学科活力不但没有消亡,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结合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四个方向,即零售银行服务、分销渠道、机构观点及消费者观点的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的思维与理念出发,探析互联网金融六个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地理(包括传统地理观、功能地理观、智能社会观)、互联网与ICT对金融空间的再塑造、金融服务的传递通道、金融的历史地理学转向、虚拟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交叉及与互联网横向思维相补充的工作场所地理学。归纳了新形势下金融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六个视角:文化金融地理、房地产金融地理、农业金融地理、保险金融地理、地缘政治金融地理以及健康金融地理,指出该学科未来有可能深入拓展和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即学科融合协同发展、金融地理空间复杂多元以及"小金融"与"大金融"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研究思维方式和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不同,有些国家可以形成富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解释,基于地理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强调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可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研究中重视学科的地理学属性,重视国家需求导向,重视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重视人地和谐。对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凝聚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已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金融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地理学作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其研究成果对维护金融业稳定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首先梳理了国际金融地理学发展历程与主要研究领域。根据特定时期内主流研究方法的差异性,可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政治经济学主导和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影响三个阶段。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将国际金融地理学研究划分为以金融中心、金融主体的空间演化、金融网络与区域互动为主的经典研究领域,和以不同尺度金融化进程为主的新兴研究领域。随后总结了中国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金融地理学虽起步较晚,研究广度与深度相比于国外仍有差距,但其区别于西方的制度背景为自身特异性的金融景观提供了多元化的解释。最后,结合国内外金融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对该学科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面向"十二五"规划,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交流各单位对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考虑,以及在"十二五"有关规划研制过程中,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迎接"十二五",人文—经济地理学要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作为学科发展的理论方向,以国家需求及国际趋势为学科发展方针,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革新研究方法。充分发挥人文—经济地理学战略咨询作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交具有影响力的咨询研究和咨询报告,抓住机遇,使人文—经济地理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1990年初,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表明:由于无法放弃规模报酬不变范式,主流经济学中长期缺乏空间维度。新经济地理学在"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研究空间问题,而空间经济学则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涉及空间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近二十余年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税收、补贴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学科发展处于中期。从新经济地理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看,融入消费者异质性产品、移民以及储蓄等偏好和融入企业异质性的"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行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国内现有新经济地理的边际贡献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新兴的、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海洋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其内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其研究目前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基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与学科进展,力图对多年来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脉络进行梳理,系统总结我国区域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1.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对于"资本"大致持两种研究视角,即将其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或一种生产关系,由此,资本作用于地方发展的地理学研究也存在发展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两种对应的研究视角。随着关于地方发展的研究不断深进,两种研究视角逐渐非线性地交互作用,亟待在一个整合框架下提出新的综合范式,以推进地方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分析。基于此,文章重新梳理了发展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两个学科视角下的资本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相关研究,认为可以在场域空间视阈下将两个视角整合在同一个诠释框架之中,并基于该整合框架提出三个未来应关注的研究要点。文章的相关分析有利于推进当前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且尝试提高中国人文地理学对于空间—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韩增林  狄乾斌  单良 《经济地理》2011,31(4):536-540
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基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与学科进展,对多年来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梳理,系统总结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其国内外研究动态,并结合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学科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学对空间的关注,经济地理学课程除了在地理学开设外,许多高校的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开始讲授这门课程.空间思维的形成是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比、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框架和研究主题来阐明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应贯穿的地理思维模式,让学生形成空间感知、空间思维,并形成观察和解释经济地理格局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从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相融合,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揭示空间集聚,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揭示区域发展路径,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从学科社会地位、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蒋海玲  王冀宁 《经济论坛》2011,(12):111-114,146
演化金融地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本文借助国内外演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金融中心的分类和自组织作用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用演化金融地理方法分析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和竞争方面的演进机制,探讨金融中心演进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贫困的复杂性要求贫困研究突破学科界限走跨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之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在贫困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减贫主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且互补性强。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以胜任新时期减贫实践的需要。在系统评述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和集成创新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集成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地理资本贫困论等现有研究成果的“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框架的构想,该分析框架实现了贫困研究“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传统范式的有机整合,为新时期综合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强 《经济地理》2012,32(4):1-5
人文—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过程中也存在三大分异现象。为更好更快地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人文—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这一问题,广泛交流了各自对未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探讨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在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的同时,促进学科发展。通过热烈讨论,会议最终明确以下两大学科发展方向:一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应以地球表层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为科学命题,以解决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来构建自身科学体系;二是,人文—经济地理学要在社会应用体系中有凸显其科学价值,广泛开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社会发展做出具有显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社会科学于19世纪下半叶确立为一门学科,有成熟的研究框架。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它处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重转型期,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中国社会学家的工作陷入一种基本困境。本文在详细论述"三重转型期"的过程中,整合中、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框架,提出研究中国"三重转型期"应该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社会科学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