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债券市场与债券基金产品发展与创新的相互关系,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是债券基金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产品的创新提供了空间。本文提出我国基金行业应抓住国内债券市场扩容这一时机,适时增加债券型产品的种类和供给,与债券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局面。对美国市场上债券ETF的案例分析表明,可以将推动债券ETF发展作为产品创新的切入点,在为投资者拓宽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渠道的同时,解决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12年在A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创新成为基金公司寻求突破的主要路径。进入2013年,基金公司创新更加积极。新年伊始,债券ETF便宣告破冰。与此同时,日前上报的4只黄金ETF以及易方达中债中期票据ETF也获得了证监会的受理。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发酵,A股市场不景气,2010年初至2012年,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了30%多.在此期间,鉴于国内债券市场呈现出的震荡向上的走势,将稳定收益和低风险当成市场考量重点的投资者,纷纷对当前市场中最热的投资工具之一——债券ETF青睐有加. 首批债券ETF破题 2013年1月5日,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和博时上证企债30ETF的同时获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债券ETF正式起航,既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标的,也为ETF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包括国家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现在已达数百亿元以上。国债的发对,对弥补国家资金不足,保证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较之过去用财政透支来填补赤字,发行国债以反通货膨胀,无疑是个重大的改革。但是,从国债发行的实践看,我国的国债管理。  相似文献   

5.
至2013年4月底,我国债券余额已超过27万亿元,债券市场的繁荣为我国债券基金发展奠定了基石,债券基金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对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吸引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债券基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债券基金规模小、偏股性强、销售受制于银行渠道、品种创新不够。本文认为:要继续推动封闭式债券基金的创新,综合运用分级杠杆技术并与LOF对接;尽快推出债券ETF,丰富交易所基金产品线,打造领先优势。债券ETF是未来交易所债券基金发展的方向,能带动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债券基金产品,满足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6.
凭证式国债作为筹措财政资金而向投资发行的一种新型债券,在一九九四年发行以来的六年里,发行额逐步递增,丰富了我国的国债品种,方便了群众投资,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凭证式国债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凭证式国债的正常发行和买卖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予以提出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债券价格变化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又错综复杂,所以从理论上完全弄清楚债券的变化机理是件冗杂的事情,也非常困难。然而,债券是一个运动的、特殊的系统,也存在着可以被探索到的规律。本文以上证国债指数为例,选取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的日收盘价作为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该数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上证国债指数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效果给予评价,提出采用一步向前静态预测方法对国债价格进行短期预测的方法,可为国债发行主体和投资者进行相关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利率时期,由于债券投资面临着利率波动的种种不确定性,特别是利率提高会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并且我国并不存在金融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使债券投资人在低利率时期非常被动。本文试图提出连动式债券(StructuredNote)为概念的“选择权式国债操作策略”,以能尽量避免低利率时期投资国债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盐城市分行张大龙从1981年开始,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5个年头了,15年来,我国国债发行不断扩大,已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3年,我国国库券累计发行1389亿元,财政债券397亿元...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3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我国债券市场上首只在柜台发售的02国债06债券进行了利率招标,经过51家承销商竞标,中标利率为2.00%。同日,社会广大投资可在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北京、上海、浙江三地的营业网点进行开户。6月6日至12日是02国债06债券的认购期,社会  相似文献   

11.
1981年至1997年,我国发行了17个年度23期实物国债,对国家筹措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部门对这部分债券的还本付息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但至今仍有一部分实物国债尚未还本付息,如何加强对实物国债兑付的管理,维护国债信誉,确保持有人的利益。本就此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量获得了迅速增长.到1999年末,金融资产总额比1980年增长了56.24倍.与此同时,金融工具种类显著增多,先后发展了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多种金融工具.但从结构上看,金融资产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重明显偏高,有价证券比重则严重不足.1999年,这两项比重分别为79.84%和14.54%.金融资产结构失衡不仅加大了我国金融运行风险,也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文拟从国债是一项优良金融资产的角度,分析发展国债市场对优化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理财     
《财会学习》2013,(4):43-44
债券ETF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沪市债券ETF从3月18日起可T+0交易。请问,债券ETF有什么投资特点?投资者该怎样利用这一投资工具?(北京市王俊)专家:3月15日,上交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债券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交易相关事项的通知》,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通知指出,在上交所上市的债券ETF当日买入份额,当日可卖出;当日申购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凌琦 《新金融》2003,(10):40-42
一、本息分离债券的基本概况: 本息分离债券,英文简称为STRIPS(Separate Trading Registered Interestand Principal Securities).本息分离债券经常被称为零息债券,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实际上是零息债券的衍生产品.在国际上,本息分离债券是近20年来债券市场很有意义的创新之一,它的设计简单,却是实现投资组合的收益目标、对冲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以及构造各种复合金融产品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本息分离债券,英文简称为STRIPS(Separate Trading Registered Interestand Principal Securities),是指附息债券发行后,将原附息债券的每笔利息支付和最终本金的偿还进行拆分,然后依据各笔现金流形成对应期限和面值的零息债券,所以本息分离债券通常也被称作零息债券。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零息债券的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6.
可转换国债,就是对传统国债的功能创新,其性能援引于公司的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由国家政府发行,以国家信用或国有产权作保证,既可到期向政府兑现本息,又可持券优惠购得上市国有股权的长期国债。其兼具国有股权和债权的双重属性,兼备投资和融资的双向职能,从而实现融资灵活性、高效性、流通性、安全性的有机统一。可转换国债,是对我国转型期产权虚位、保障乏力、财富分化等深层次矛盾的系统调和,是针对社会生产过剩、国企效益下滑、市场需求不足、内需启动乏力而进行的一种融资创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金边债券”的凭证式国债近年来连发连热,一直受到公众晴睐,其发行场面异常火爆,掀起一场又一场抢购热潮。尽管今年发行的一期国债票面利率首次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但“金边债券”风采依旧,600亿元的发行额仅在一日之内便在全国各地被抢购一空。冷静分析国债热销的原因,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贺津 《济南金融》2004,(1):57-58
近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凭证式国债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2003年以来.基层国债发行却由火爆转为平淡,倍受宠爱的金边债券甚至在某些地方遭受冷落.与前几年的争相预购、抢购形成强烈反差。据笔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对于企业投资国债方面有特殊的财税政策,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发布的《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在税务处理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国债是由政府发行的债券,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发行主体是国家,具有极高的信用度,具有风险性小、安全性好、流通性强、收益稳定等特点,历来有"金边债券"之称。企业在国债投资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加伦 《财政》1991,(6):14-14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政府国内债券以来,依靠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经过各级国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债发行任务。十年来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