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长期以来,正规金融安排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现实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而非正规金融安排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很好地满足了农村现实金融需求,并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文基于多层级选择理论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尽管处于非法地位,但随着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提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悦  仲深 《商业时代》2015,(8):102-104
本文利用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是否具有减贫效应。研究表明,随着控制变量正规金融、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逐一加入,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并不稳定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减贫效应是显著的。可见,农村正规金融有利于减轻我国农村贫困,应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双顶 《商》2013,(7Z):99-99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国家实施打压取缔的措施下仍然存在,而且不断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一员。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简单概述农村非正规金融,运用SWOT分析方法,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金融抑制或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起的。笔者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其运行机制契合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因此它并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相反它在我国农村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非正规金融应该进行依法管理,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取缔。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应该形成一种竞争、分工、合作与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民间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纳入国家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系统,农村民间金融的运行极不规范.国际社会在赋予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管理、重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合作等方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我国应从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强化农村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引导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连接等方面着手规制农村民间金融,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村金融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正规金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非正规金融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是政府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背景的基础上,以南阳为例谈谈如何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并试图提出一种可行性模式并给予可操控性的风险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梅 《商场现代化》2007,(9):228-229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弱、贷款风险程度相对较小,其利率应低于高交易成本的正规金融。然而,众多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却显示着高利率的特征,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深入地解读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率的成因,并由此提出帕雷托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作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对正规金融的补充,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四个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处于我国经济边缘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正规金融的存在,但主体仍是非正规金融。这既源于农村复杂的亲友关系,也与正规银行繁琐的审批程序密切相关。为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要进行政策创新,通过推进"互联网+"农业等措施,引导资金服务农村,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其次,阐述农村非正规金融能更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谢东鹰 《商业研究》2006,(13):178-183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着诸如贷款难、农村资金严重外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以及农村商业金融匮乏、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产生矛盾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金融的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主导。因此,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应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始终贯穿竞争型、市场化的主线,建立我国以农村商业金融为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农村金融进行制度支持和恰当监管。为了拓展农业商业化融资渠道,应通过立法实现农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立法使农业资源商品化,具有流通性;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在于人们的需求,它不仅对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嵌入性,而且与农村社会秩序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结论的政策涵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哈尔滨市1997-2011年度的数据,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建立帕加诺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投资效率提高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城乡金融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发挥金融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担保机构和保险体系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同时应注重金融立法、财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配套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地区“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台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大力创新农村贷款担保及保险业务,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信用模式,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学信 《商业研究》2006,(24):136-139
通过对焦作市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调查发现,农户对正规金融的融资意愿和承受能力偏低,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非正规金融。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非正规金融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而作为担当“支农主力军”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断增加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客户细分和市场营销工作,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7.
王炳  苏林 《商业研究》2012,(5):135-139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致的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迫使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资金来源的我国农村金融,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能够满足"三农"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进行考察,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财务信息化影响因子分析与策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林 《商业研究》2007,(3):178-180
长期存在的村级财务不良态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村财务公开、平安农村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理财创益的深层障碍。其负面影响已渗透到农村民主政治、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诸多领域。农村财务管理低效现状,信息化建设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村级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考虑到农村思想文化传统、新农村财政政策和分割的财务管理体制现状,依托金农工程等现有网络工程,开发专用性农村财务信息化软件,改革信息化培训教材,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为主,以财政部门的村财务信息化工作部为辅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河南农村金融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金融支持,但是正规金融体系支农服务不到位、民间资本支农服务渠道不顺畅、农村资产入市缺乏盘活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河南省政府应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加大金融惠农支持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与河南省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使金融业成为推动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监管面临诸多困难,当前落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不能有效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监管机制,采用新的监管方法,建立符合国情要求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