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在“富裕”上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共同”上蕴含着全民性和共享性。新时代共同富裕行动凸显了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乡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关系矩阵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和长远目标,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又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好内生性、外援性、保障性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结构。狭义经济结构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广义经济结构则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是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统一在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就是统一在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是通过经济结构内部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搞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九大关系罗钰如(本所顾问)国民经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部分与整体;中央与地方;集中与分散;重点与配套;数量、质量与速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4.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关系并非由生产力直接决定而是直接由上层建筑方面(政权力量)建立的,这一现实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再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十分矛盾,本文提出,当一种新生产力出现时,即使与它相应的新生产关系尚未出现,该生产力所蕴涵的“客观性质”便已“前提性”地决定了新生产关系的基本性态。本文将生产力的“内在客观性质”,概括为“法权”。如果人们正确把握了“法权”,就能够根据“法权”要求(实质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作“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其中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流通关系、分配关系与消费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从来没有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总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结合、互相统一在生产之中。我们将生产分析看来,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所有制关系。由于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8.
所有制的主体性与历史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是对生产力的占有以及利用和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它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合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供现实的起点;它作为生产关系的原生点和人们间本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缩写。所有制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多重主体性。所有制的历史本质与主体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发展提供着深刻宏大的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9.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乡风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们在文明演进中的主体性,而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要遵循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明生成的深层逻辑。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生产工具系统对乡风文明的生成形态起决定作用,生产对象的拓域有利于乡风文明发展的扩容增效,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乡风文明建设塑型铸魂的关键因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乡风文明的宽度,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的分配方式和利益结构直接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高度和厚度。立足于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要注重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二要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党和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缺乏主体视角的情况下,本研究对西部山区一个乡镇的实地考察发现,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正在构成新的乡村变革。打工所形塑的主体性构建和劳动观念转型构成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微观主体动因,人口红利转向、城市消费转型与乡村建设累积效应等都成为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宏观社会性条件。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关联,使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可信赖的主体;但同时也要对几个重要问题保持理性认识,如认清青年农民返乡体量仍然较小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巨大之间的事实关系、处理好保底与突破的关系、继续完善农村基本制度体系以及理清市场与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关系与任务等。  相似文献   

11.
周欢 《新经济》2022,(4):46-51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必要前提、现实困境、三维路径,有助于把统筹开展数字乡村共性建设与本地资源禀赋的个性建设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当地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最终使数字乡村建设成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企业概念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独立经济组织。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概念,便会发现一些不妥之处。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者,社会生产关系的直接承担者,从企业的个性出发可称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但企业又是由生产活动连接起来的人群,为其主体,具有社会群体的共性。一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都要渗透到企业中去。企业要从事与经  相似文献   

13.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引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及国家治理理论分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结合文献检索和专家评判等方法识别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运用改进的解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层次关系和关联机制,构建因素层次递阶结构。研究认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激发农村居民创造性;应提高农村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及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上层建筑;通过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初始因素的识别与因素集的模型构建分析,可以发现:数字素养是影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素,数据共享和资本投入为直接因素;治理体系、乡村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主体关联等9类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成为驱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鸣历史进行简要梳理和评介,对生产力的概括性表述问题、生产力的要素问题、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关系的内涵问题、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方面和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问题进行了理论是非的分析与评论。主张突破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之争,代之以生产力多要素论,主张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主张拓宽生产关系的内涵,不应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或四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6.
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的核心部分是所有制关系。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所有关系,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关系是把生产力三要素统一起来的内在结构,所有制要表现三要素的归属或所有关系;第二,生产的两重性决定了所有制的双重性;第三,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也要求所有制是双重所有关系。斯大林生产关系内涵过小,解决这一问题只需把单一的所有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扩展为双重的所有关系,这样,就有可能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其中,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治理是凝聚乡土精神文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式,将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在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治理关系的基础上,探寻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继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寻求乡村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对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想写一部怎样的《中国经济通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作者在12卷本《中国经济通史》)撰稿人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他首先通过讨论何谓"中国经济通史",提出了他对中国经济通史的对象和内涵的见解:空间上包合整个中国,时间上从远古直到经济运行最近阶段结束之日,以经济学方法顺时地分析社会经济生活整体的发展过程。这实际上为称为中国经济通史的书立了一个标准。接着,进一步讨论了撰写中国经济史实6个关系的处理,论证了这部书内容的涵盖面和侧重点。作者的新意在于:中国经济通史不仅要写生产,而且要写生活;分析生产时,既要注意生产关系,又要注重生产力,全书以生产力为主线;分析生产力发展时,既要考察社会环境,还要顾及自然环境;在分析影响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诸因素时,要特别注重国家经济行为;在叙述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要描述经济的地区结构变迁;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中的事物,更要写出人的自觉活动,使读者了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又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应淡化“管理二重性”观念管怀鎏所谓“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即它与生产力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即它与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起着维护和完善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对管理性质...  相似文献   

20.
李宁慧  龙花楼 《经济地理》2022,42(4):1-7+18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亟需寻求系统性方案。文章从科学内涵出发,对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地域类型分异与村庄分类视角下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下的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启示。结果表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质上是通过缩小乡村内部分化水平,在转型统筹与良性互馈机制下,提升乡村居民发展能力与村庄发展禀赋的过程。脱贫攻坚解决乡村振兴的前端问题与底线短板,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域整体功能的全方位诊断与优化,为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方案。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要从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上实现多维立体衔接,实现路径中政策供给是根本,要素供给是重点,动力供给是关键。不同类型地域与村庄需要选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破解贫困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整合协同,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城乡地域系统功能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