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院文章依据内生增长模型,对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规模经济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要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相差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要远大于比较优势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已转变到依靠规模经济拉动的方向上来,规模经济而不是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研究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城市群旅游产业与经济建设协同共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法,测算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6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比较分析各市集聚程度;通过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其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发展优势,但各市间存在差异;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而平稳上升,逐渐从严重失调发展演变为良性协调状态,由旅游产业集聚主导发展型转变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型;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旅游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两者为单向因果关系。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各市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高城市间旅游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田超  王磊 《企业活力》2015,(3):135-14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伴相生的过程,产业集聚在带来正外部性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拥塞效应。基于理论上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1年工业数据,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对产业进一步分类后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关系。据此,政府应该根据行业特性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差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利于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健康成长,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网络外部性是挖掘城市群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方法,利用2003—2019年中国12个城市群1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根据本文结论,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完善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是中国城市群未来实现城市经济协同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战略一直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发展战略。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因此,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劳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使得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面对这些客观情况,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经济学界的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即由过去以能源、劳动等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资本、人力、知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后进国家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很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出现低级产业锁定现象.如何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众多后进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对我国四大战略性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后进国家可以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指导下,通过(内、外部)规模经济实现比较优势动态演进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对2013年京津冀产业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进行“错位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9.
创新活动包括"效率改进型创新"和"产业垄断型创新"两类。分析表明,同样程度的任何创新都具有同样程度的相对竞争力提升效应,但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对绝对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效率改进型创新"而言,"顺势创新"和导致比较优势逆转的"逆势创新"具有类似的双赢效应,但前者的双赢效应更强;而不导致比较优势逆转的"逆势创新"具有双输效应。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整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1985~2006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遵循"二三一"产业发展指导思想,遵循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强和周围城市群合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水平脱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5~2016年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脱钩分析和Theil指数对于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脱钩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大部分城市处于扩张连接、扩张相对脱钩的状态,少部分城市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群之间的脱钩状态呈现出上、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宏  李振坤 《城市问题》2019,(10):63-68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更加依赖于各自的比较优势。文章结合比较优势理论,深入分析了由于贸易流通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比较优势理论,意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环境优势,分析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避免环境问题的再度恶化,使世界经济贸易向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物流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纪勋 《价值工程》2007,26(3):69-71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江苏省发展经验数据,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在引入物流变量的情况下对其加以改造,从而实证分析物流产业发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毅夫教授不久前在一次国际论坛的演讲中指出,新世纪初,中国除了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外,还需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特征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稀缺。预期在未来数十年内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也将发展许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区段的产品。而且,由于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中国将在组装技术成熟的、关键部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重型设备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由此,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更深程度地把中国经济和全球生产网络联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武汉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全市旅游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全面快速增长,产业规模总量和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旅游发展拥有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被列为十个"千亿元"产业之一。探索武汉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达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在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很多人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较为典型的观点是从一些基本国情出发的(本文称之为“国情论”)。它认为:中国的国情特点是人多,工业技术水平相当落后,在高技术产业上要想完全赶上西方工业化国家困难很大,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反而会影响其它产业发展且带来就业压力等,不如发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成为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97—2011年中国5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四类城市,并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特征与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规模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绿色增长、棕色增长和黑色增长三种类型,且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演变轨迹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在总体上是一个由黑色增长、棕色增长向绿色增长螺旋式演进的过程;不同城市应综合考虑当前的经济条件和功能定位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欧阳峣、刘智勇在《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发展中大国因其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水平之间的耦合即适应性而形成一种比较优势,这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大国尽管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仍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运用耦合度模型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从寻求区位比较优势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观及其演化,分析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研究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对探讨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