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对我国加入WTO的现实,这几年无锡市作了积极的准备,确立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加快了人才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步伐,努力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无锡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优势。这种人才优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稳步增长。无锡现有人  相似文献   

2.
姜庆余 《江南论坛》2004,(10):37-38
事业兴衰,人才是关键。中央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伞而、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无锡新区的人才工作中,就是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全而推进“人才工程”,为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无锡新区组建十多年来,党工委、管委会坚持“人才兴区”的发展战略。加强“第一资源”的建设,在体制机制、政策运用、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优化了人才环境,加速了人才的集聚。至2003年底,全区  相似文献   

3.
增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将无锡率先建设成为“人才特区”和人才强市,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4.
凌岩松 《时代经贸》2009,(7):21-22,20
在无锡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下,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发展自身优势,加快平台建设和载体建设,促进信息软件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信息软件产业新高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结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如何促进地方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本文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报业传媒是一个文化含量高、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当前,传媒市场的竞争,正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无论是同质媒体之间的竞争,还是异质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成为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报业集团的人才队伍建设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极大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推动无锡报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借助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环境、人才聚集和地缘优势,无锡的私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止2004年底,无锡共有私营企业6万多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近70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无锡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己具相当规模,是国有及集体企业注册资本总数的1.07倍。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是,对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和形势,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杨卫泽书记多次发表讲话,指出无锡要唤起“四个觉醒”,实现“四个自觉”。他指出:“无锡当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于支撑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要素和动力还不足,还需要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具体来说,就是在生态、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解决无锡当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核心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文化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并在行动上更好地做到生态自觉、科技自觉、人才自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留学人才典型代表人物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公司为例,阐析中国企业成长与党的人才政策创新的关系。无锡尚德公司从创办到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历程,为中国企业成长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南论坛》2012,(3):65-I0001
水是无锡之源,无锡之脉,无锡之韵,无锡之魂。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转变的动态变化过程。水利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无锡打造"人才特区"、"东方硅谷",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和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科技型小微企业日益成为无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融资难仍然是制约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新兴科技型、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获得充分的金融支持,对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直是无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重要特点。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打破了原来城市与农村分割的局面,从体制上给无锡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无锡,市管县更多地体现为市带县。“六五”、“七五”期间无锡就明确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思路,并依托城区工业发达、人才基础较强的优势,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崛起,掀起了区域工业化的浪潮,为城乡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无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优势所在。1993年无锡全市农村已达到了当时国家确定的小康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现代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广播电视深层次发展的自身需求日益迫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的深层次发展尤其需要从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改革、技术和人才的更新提高、管理和事业建设的科学规范等方面全方位系统推进。无锡广播电视集团的组建成立,正是对这一形势和内在需求的主动适应。 一、组建集团,从体制和机制的根本层面为无锡广播电视不断提高其实力、水平、质量和素质提高奠定了基础。 组建集团后,无锡广播电视逐步形成了“统一机构建制,统一宣传管理,统…  相似文献   

13.
在无锡争创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进程中,我们依据基层单位普查资料及相关统计数字,就无锡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作了较为翔实的剖析,发现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在放慢、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化程度还是较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竞争力仍是不强等问题,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提出无锡第三产业发展的初步构想,以此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进一步规划第三产业发展蓝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胡文明 《时代经贸》2011,(14):86-87
乡镇企业的发展曾经推动过苏南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经济加速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因此开辟了中国农民工业化的道路,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无锡是乡镇企业最早的缔造者之一,具有乡镇企业转型的有利条件,必须在充分考虑无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无锡的区位、产业基础的优势,开创具有无锡特色的乡镇企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期无锡特大城市的建设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锡特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牵涉很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要首先明确21世纪初期无锡城市功能定位,这是无锡建设特大城市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城市功能定位始终与城市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城市的功能定位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为最大的参照系。因此,21世纪初期无锡城市功能定位必须以国际、国内大环境为前提,这也是无锡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这一背景,无锡特大城市建设水平和层次是不可能高的。从国内…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短期安排,把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和谐无锡.就是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法治无锡、平安无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城镇组团建设,是立足国际城市体系发展趋势、探索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无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区域城市化、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选择。在经历了区域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之后,无锡又提出了构划和建设城镇组团,把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具有城乡通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舒展的区域城市化体系。这一构想,对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拓展无锡发展空间、推动无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提高无锡区域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建设“幸福无锡”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全省科学发展新亮点,创新科学发展新举措,提升民生工作新台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民政T作来说,要在充分发挥好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作用,做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改革调整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器。对照建设“幸福无锡”的标准,民政部门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奥运会、世博会、无锡佛教论坛等一系列庆典活动和汶川、青海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等,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扮演着积极活跃的角色,越来越为社会所熟知。无锡作为苏南城市中较为突出的高校聚集和公民社会发展显著城市,也为高校公益事业发展、公益创业及就业以及促进无锡志愿文明、社会关怀的长足进步提供了土壤。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无锡高校公益行动状况,进一步推进无锡高校公益发展与进步,我们选取了江南大学、  相似文献   

20.
无锡的崛起得力于经济,经济的发达得力于经济人才。杨慎维是当今无锡经济人才群体中的一位,他领导的无锡城市信用合作联社在无锡金融界占了一席之地。 慕其名,循其迹,我这个金融界的局外人在与他的交谈中,了解了无锡城市信用合作联社的发展轨迹,更透悟了杨慎维事业取得成功的许多道理。 一 杨慎维虽年逾花甲,却是神清气朗,有古仁人君子之风。叩以家世,果然是传统的耕读人家。他于1950年由中华会计学校毕业后进入苏南公学银行系深造。翌年9月被分配至中国人民银行苏南分行营业部西门办事处站柜台。嗣后将近二十年的岁月,他一直从事着银行一线的业务工作,也就是会计、储蓄、出纳、信贷等,这使杨慎维对银行工作稔熟于心、游刃有余,为今后管理银行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