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生态公共产品的区域性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生态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合作供给。区域地方政府间、上下级政府间、同一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合作的行政区供给生态公共产品模式,使区域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以实现区域生态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制订合作计划和合作原则、完善合作运行机制、改革合作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农村体制改革的不配套、各级政府间的职权不清、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力量,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渠道。  相似文献   

4.
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所引起的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农民减负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实行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总体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为此,应当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存在着市场失灵,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问题,都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供给的失衡和不足加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分析了公共产品横向无偿供给的动因和含义,阐明了其主要机理,提出了构建公共产品横向无偿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一博 《江南论坛》2022,(12):34-38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立法、跨区域联合执法和统一司法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着跨区域组织协调机构定位与职权不匹配、区域协同立法缺乏深层次协调、联合执法缺乏法治保障和司法裁判规则不统一等不足。因此,应当以区域协同治理的思维统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法治进路,健全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职能、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深化跨区域协同执法体制改革、推动一体化司法协同机制建设,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王晔  臧日宏 《经济问题》2014,(6):107-111
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重要的推手,应完善各级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分工模式。选取2003~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实际上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意味着政府一旦实行干预,市场失灵就会马上得到修正和弥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在不断加强,然而,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政府总体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实际上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行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意味着政府一旦实行干预,市场失灵就会马上得到修正和弥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在不断加强,然而,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政府总体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等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公共产品收益分享不公平、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失衡。因此,必须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胡绍雨 《经济论坛》2014,(4):110-11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现行财政体制的影响等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以及主体错位等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明确供给主体、完善财政体制和创新供给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运雄  余春和 《经济师》2012,(5):11-12,14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供给总体不足、结构失调、各地供给不平衡以及供给主体错位、决策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应当通过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建构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经济与管理》2006,20(8):23-25
当前,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为此,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露机制等,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5.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两年多来在推进创新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区间存在创新功能定位同质化、行政壁垒、创新资源差异、政策差异以及缺乏鼓励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估与考评体系等问题,影响创新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应采取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定位、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环境、构建跨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和建立鼓励创新一体化的评估与考评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财政转移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一事一议"筹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原因在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供给、社区组织供给功能的"弱化"、监管的"无力"与"缺失"等。因此,需要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筹资机制、监管等不同层面上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开始把提供公共产品作为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基本职能逐渐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神木医改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完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论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国家建立过程中,在不同场合对含有公共产品蕴意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在范围、供给(资金)来源、供给方式、供给目的和政府供给责任等方面都作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与现代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在立论基础、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以及公共产品内涵特征等方面都存在重大的理论分野。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统一观,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国家职能和政府责任主导性,坚持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本质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对中国特色公共产品理论具有指导性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晓帆 《当代经济》2009,(16):90-9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供给机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的,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和谐农村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村大多数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的地方。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方面,一是由于地广人稀在建设供给中存在投资成本高,社会效益差的问题;二是投资中存在各级政府按各自行政管辖区的财政投资分割的行政壁垒。如何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达到最大化,减少政府在建设中的投资,这就要采用产业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中扩大消费享用的规模,使人口相对的集中,可有效地降低提供公共产品投资建设的成本,打破行政管辖,构建区域统一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可有效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