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要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以党的政治主张为总体指导、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引领、以制度规范为工作准则、以信息基础为有力杠杆,这对有效地支撑整个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基层党组织以强化组织力为核心,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成功转化为推进社区治理的强大效能,锻造了坚强的战斗堡垒。针对现存的问题,仍需加强党的政治功能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破解治理难题,开创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调动社会治理参与积极性、创新社会治理形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正面临着价值精神性、共益关系性、组织协调性方面的三重问题与挑战。对此,需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为“元治理者“的作用,通过党的强有力的价值引领机制、党组织扎根式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及“党建—社建”机制的双向嵌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人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5.
6.
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基层政府提升公信力、实现社会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升行政效率和应急能力.通过分析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践,梳理出贵州省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充分、与多元主体的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机构设置和考核制度不健全以及法治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区自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具有必要性,现代城市社会面临全面转型、治理体制重心下移至基层、居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社区构建的公共属性,加大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难度。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成效显著,但是也面临着社区党组织治理权威不足、社区治理资源与党建资源难以统合、社区党建工作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因此,提出强化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搭建社区共治共享平台、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等路径,以期强化党建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基层公务员这一特殊广大群体,在我国的基层政府建设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提高政府基层公务人员的行政能力,不仅关系到基层行政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区域振兴大业的成败,更关系到能否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在对广大的第一线基层公务员行政能力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公务员行政能力的现状入手,进而探索提升基层公务员行政能力、 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方法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其在社区治理中开始扮演主体性角色,但在传统的政社关系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依赖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有所限制。在国家强调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之后,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分析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党社互动视角下社会组织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提升,提出新时代党建引领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吴理财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5):1-7
城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更要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城乡基层社会良序善治机制,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在厘清全面小康社会的城乡基层治理共同体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逻辑。文章认为,在这一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乡镇街道将实现从"行政末梢"到基层社会"治理枢纽"的转换,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在此交汇融通合作。 相似文献
14.
15.
既有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研究侧重理性制度考察,相对忽视情感维度。文章以山西省W县的实践探索为案例,致力于呈现乡村情感治理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W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符号认知、行为互动和价值迁移三重情感治理机制,并基于人情动员、共情共鸣和利益激励的情感治理深层途径,构建了“空间—联系—共识”情感共同体。情感治理过程触发了村民的心理反应机制,产生了情感性的政党认同,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实现了政党与社会的一体化,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权威。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文章旨在拓展并深度刻画“国家—社会”框架中政党维度的机理分析,通过三个城市基层共治的案例比较揭示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三种机制:合法性机制是基础,依托内嵌于政府条块部门的制度化党建合作网络是关键机制,此外,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不断形塑着社会组织的理性思考与行动价值,这一韦伯意义上的价值理性重塑机制才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核心。最后,文章提出一个在新型党建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基层行动框架,即对三种党建机制进行不同组合与程度的发挥,以消解此前政社合作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拓展基层共建,探索基层共治。 相似文献
20.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一个持续性的递进发展过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所呈现出来的发展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中西方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一些要素的不同,中西方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思路.不可否认,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例如法治化程度不高、法治化手段不畅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