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必须摆脱传统数量型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包括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政策逻辑五个维度。从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需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要求建立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体系,形成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判断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而最优路径选择应是符合价值逻辑要求的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质量的耦合与互动。最优路径选择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又具体表现为微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宏观质量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创新驱动政策、结构协调政策和质量变革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现代化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要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需要构建相应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股份制要在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才有可能推进劳动者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以及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和历史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为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不断追逐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要素,与之迅速融合,开拓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组织方式,并演化出新的资本形态。新形态资本同样具有二重性作用。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化生产的组织方式,资本所容纳的现代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发展阶段,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发挥好资本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资本活力,同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引导和规范资本的行为,有效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粮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用全球百分之九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十四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粮食总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突出。决定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多个,其中科技进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以保障粮食安全是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抓实科技成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转化和应用,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中提升产能,增加粮食产量,在粮食消费环节减少损失,统筹我国发展和粮食安全,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粮食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增殖逻辑强力扩张推动下,资本主义建立了独特的文明景观,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在发展主体、发展理念和发展空间方面表现出了日益不可持续的趋势,这在深层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绝非人类社会发展期盼的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福祉放置在资本增殖逻辑之上,以此不断深化完善驾驭资本体制机制,在扬弃资本逻辑建构新文明形态指向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经济正义方面,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幻象”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聂阳  周坤 《经济学家》2024,(2):15-24
数字资本是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后产生的一种更具综合性和渗透性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以日常生活的普遍数字化为生成前提,这种数字化以技术进步的名义将日常生活改造和重组为资本运行的有机环节,资本增殖的本质要求和人们丰富生活世界的主体需求被深度绑定。数字资本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数字商品化,即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相互作用来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数字商品,以此来实现数字资本隐蔽而快速的动态扩张。数字资本在内在的价值属性之外还显现出鲜明的权力属性,这种权力属性以弥散化的方式发挥作用,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微观控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精炼概括为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必须阐明这五大特征所蕴含的辩证关系。本文基于矛盾观与系统观结合的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在理论上解构为局部富裕与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本国福祉与他国福祉、现实情境与发展目标五对矛盾关系,进而剖析这些矛盾关系如何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层次嵌套和动态变化的矛盾系统。本文通过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矛盾系统内涵,为统筹协调现代化各方面矛盾关系提供了系统思维和整体架构,也为展现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提供了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成为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研究视域。作为世界历史的“资本”阐释,《资本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拓展空间和发展界限,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中发生世界观转变、对社会历史现实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实现方法论变革以及在对资本逻辑造成人的消极发展的无情批判中提出价值观展望,最终达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一解答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任务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如何把握历史新机遇,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代现代化以数字经济为驱动,推进了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及人类劳动过程的现代化。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形态的新挑战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的呼唤。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破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世界性难题、坚持独立自主探索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文化均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现代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创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改变世界现代化人口版图;二是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三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偏废的现代化;四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人与自然偏废的现代化;五是创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基于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思维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到新时代的最新实践成果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历史纵向维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横向对比维度看,发展数字经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二是系统观念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性;三是人本逻辑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四是制度保障的数字经济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五是和平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平衡保护与共享的数据产权政策、兼顾公平与活力的数字平台竞争政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4.
余斌 《经济纵横》2023,(1):25-31
最早的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原因解释为“不想灭亡”。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日益激化,现代化有了社会主义化的倾向,并出现了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模式。旧中国的现代化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直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现代化才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获得了新的现代化起跑方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起跑。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新的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奋飞。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这与中国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可为其他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经典杰作,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在这部恢弘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共性特征,包括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与市场化、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同时,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对物质主义的崇拜、资本积累的趋势以及暴力掠夺的实质。《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宗同源,其中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新内涵,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企业理论的两种进路:在批判中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杰 《经济经纬》2006,36(5):98-101
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和马克思企业理论各有不同的理论进路。前者的预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理论目的存在严重缺陷;后者虽提供了客观认识现实的方法论指导,但其论证有待深化,结论有待扬弃。资本与劳动间非对称的产权关系和产权结构的不同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二者不同的市场权力地位,是当前资本逻辑形成的原因。构建和谐企业理论的关键是要在企业的双重属性前提下超越“雇佣”的认识局限,走出“剥削”的历史阴影。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也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所创造出的新文明形态,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阐释其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内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全面发展为特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因此,以财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学理上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逻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财政秉承人民性、普惠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实践进路上,中国财政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