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拓展资产—价值模型,构建企业价值、创新投入和知识溢出的分析框架,以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研究区域内微观主体知识溢出影响产业集聚与创新的机理。研究发现:(1)专业化知识溢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2)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专业化知识溢出使上市公司RD绩效高于未接受知识溢出的上市公司;(3)多种距离衰减模式下的知识溢出对市场价值和RD绩效的影响相差无几。研究结果支持了知识溢出促进创新,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的理论,拓展了对产业集聚、创新与知识溢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CH国际R&D溢出模型中内生化社会资本积累,研究了社会资本、国际R&D溢出及TFP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内我国TFP与国际R&D溢出、社会资本均不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然而与施加了社会资本影响的国际R&D溢出呈现出协整。短期内国际R&D溢出与社会资本的交叉对TFP也能产生较显著影响,虽然存在偏离动向,但经济系统以0.755 6的强反向进行修正。另外,在扩展VAR模型基础上,社会资本与国际R&D溢出对TFP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合溢出指数法,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我国股票市场行业指数2011—2021年的日度数据进行匹配,从波动溢出视角,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票市场间的价格波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同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各行业存在风险净输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原材料和可选消费行业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其中金属类大宗商品风险溢出最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股市风险溢出具有时变特征,极端事件冲击与系统风险溢出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而强监管政策的实施则能有效抑制系统风险的扩散。根据结论,提出监管层加强风险监管、投资者做好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立的2002—2008年间我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下的回归分析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知识溢出效应考虑到了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两方面,并且重点考虑了吸收能力对于溢出效应程度的影响,发现国际知识溢出和区域知识溢出都受到区域吸收能力的影响,其中吸收能力对于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力更为显著。同时,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在各省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被认定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文章利用1991-2012年中国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自主RD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对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无非常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必须努力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培育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R&D溢出效应普遍存在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利用进口贸易、出口贸易、FDI等溢出渠道,尽可能地最大化的获取国际R&D溢出,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投入,通过国内外的R&D活动刺激本国TFP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渠道和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并受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利用2009—2017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工业全行业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看,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两种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都不理想,而且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减弱。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内资企业加大R&D和新产品开发投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DI引入,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环境,进而有效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出的高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3~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考察了两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人力资本在两种国际技术溢出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反事实检验法对两种国际技术溢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效率的改进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进行了量化核算。研究表明:两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均能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能源效率,且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强化国际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改进作用,且对进口贸易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反事实检验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效率分别提升3. 64%和2. 74%,人力资本的积累则能将两种技术溢出的能源效率改进作用分别提升11. 3%和13. 1%,并且,上述作用机制在西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上述结论为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承接国际技术溢出,进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关联程度的不断增强,一国货币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家间的货币政策协调也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有关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研究日益丰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及国际协调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展望。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1990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及博弈论等进行理论探讨,1990年至2000年多数研究开始借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探究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和渠道,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其中以探讨中心国家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为主。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研究方法来看,相关研究大多通过控制货币政策的内生变化来获取货币政策的外生冲击,主流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基于MFD模型的纯理论分析转向基于VAR系列模型的实证分析和具有一致性框架的DSGE模型分析。从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来看,早期文献大多认为汇率和贸易是主要渠道,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金融渠道的作用日益凸显,且比汇率渠道和贸易渠道传导更加迅速、后果更为严重,并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的重点。由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以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下的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小,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的观点并不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联动趋势的不断增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是必然趋势并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而部分学者认为政策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政治成本,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应慎重。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是大多数文献仅考察中心国家货币政策对外围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单向溢出效应,有必要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的双向国际溢出效应;二是关于金融渠道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全球金融风险传递等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需要深化;三是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研究较少且观点不统一,尤其是对政策协调的有效路径缺乏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有待加强。中国学者应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尤其要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渠道、应对国外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有效政策工具、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极端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当今极端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增强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国家组群行为、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贸易关联溢出、金融关联溢出和非实质性关联溢出是极端金融风险最主要的三种溢出形式。关于极端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对我国预防与控制极端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和溢出指数方法,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层面,对人民币加入SDR前后各篮子货币之间的同期联动效应和信息溢出效应进行了探讨。实证结果发现:人民币与其他四个较为成熟的国际货币之间的联动和溢出效应均较弱,但是由于人民币的入篮,各货币的主导地位和相互溢出效应发生了改变。同时,人民币加入SDR使得市场间总体信息溢出强度降低,从而使国际货币体系更加稳固。本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人民币加入SDR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且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选取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升级,但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际研发资本相比,本土研发作用有限,甚至阻碍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外国研发和本土研发均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垂直升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后,FDI溢出效应一直是国际投资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溢出效应的定义开始,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溢出效应产生的五个渠道,并对检验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外直接投资(OFDI)形成的逆向技术溢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路径。以30个省份为样本地区、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东道国,采用2008—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并从技术差距、技术差异和技术吸收能力角度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异质性表现,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增加可以显著促进地区制造业GTFP(包括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提升;相比对自然资源充裕型东道国OFDI,对技术充裕型东道国OFDI能够产生更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对市场充裕型东道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与地区制造业GTFP负相关;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出依次增强的趋势,表明技术差距的缩小会减弱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高新技术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而传统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表明技术差异的扩大会增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地区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表明本地技术吸收能力增强可以强化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应采取差异化的国际投资策略以更好地利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RD补助是否一定促进企业RD投入?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区分政府RD补助方式作为切入点,从理论角度分析事前一次性RD补助、补贴率方式RD补助及事后奖励方式RD补助对企业RD投入的不同影响;并使用A股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只有补贴率方式和事后奖励方式RD补助显著促进了企业RD投入,其余补助方式对企业RD不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样本按产权特征进行分组后,我们发现对于非国有样本,补贴率方式和事后奖励方式RD补助都显著促进RD投入;而对于国有样本,所有类型补助对公司RD投入皆无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政府应更多使用补贴率方式和事后奖励方式RD补助;企业产权特征是政府补助时值得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单的评论。从理论角度看,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阐释,认为进口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溢出渠道,能够间接地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实证角度看,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国别差异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受到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政府管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国际货币协调的内容,探讨了国际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当前货币政策协调中的市场化与政府干预的冲突,“溢出效应“的普遍存在问题和各国货币政策合作不充分问题。最后指出通过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加强对货币溢出效应的研究,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来促进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更好地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8.
RD资源的投入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但关键是RD资源投入多少合适和各企业RD投入的标杆水平如何确定。文章作者将标杆管理运用于RD的资源配置领域,通过建模、评价、及测度分析,确立了最适合企业发展的RD投资的标杆水平,从而为企业在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时,如何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标杆。文章以上市公司制造类企业为例,首先构建了评价RD投资标杆水平的模型,进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之进行了测度分析,找出了各行业RD资源投入的标杆水平,最后再进一步利用特征偏离法测算出各企业RD资源投入现状距离标杆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以2008~2015年已披露RD支出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内部资本市场与RD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企业RD投资存在较强的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D融资约束压力。货币政策趋紧时,内部资本市场对RD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已得到共识,许多学者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不同的考察.随着出口加工区的兴起,加工贸易作为一种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特殊贸易方式,其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也逐渐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希望对进一步认识加工贸易的作用及如何促进其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