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大部委的工作会议也相继召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基本浮出水面。本文对"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在2012年的取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樊彩耀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并判断其发展趋向,不仅涉及到今年“稳中求进”目标的实施,而且对今后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具有重要影响。近来经济界人士对当前形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收缩虽然已...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到来之际,一方面美国经济减速,石油价格上涨,巴以冲突升温;另一方面普京政权趋于稳定,欧洲联盟合作加强,中国加入WTO在即:谁也说不清楚新的水晶球里究意隐藏着什么秘密。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企业家还有政府官员,却迫切需要了解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走势。老百姓要据此做出个人择业、消费、储蓄等方面的决策;企业家要据经制定自己企业的生产、营销和投资计划;政府官员要据此选择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决定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对当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不仅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及政策失误,还在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特殊地位。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许多西方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得以在数十年间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再度袭击。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仅靠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也难以自保,只能靠区域性或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今年4月的G20集团的伦敦会议,都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但这些都在联合国框架之外进行。如果说广场协议意味着对国际金融旧秩序的突破,那么,G20集团伦敦会议则意味着一个新秩序的孕育。  相似文献   

5.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日前公布了<2002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及2003年经济政策取向>.报告认为,明年我国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力度,不断挖掘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又到了一个决策的关键时期。美国“9·11”事件以后,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国经济怎样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不同,对中国究竟如何应对的问题,产生了不同认识,这很正常,但要正确制订2002年的经济方针,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思想统一。本文拟就2001年世界经济与我国宏观经济基本情况、2002年世界形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等问题作一些评析。2001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我国宏…  相似文献   

7.
开放经济下,一国可能面对着内外部失衡.如果当国内经济疲软并且国际收支逆差,或国内通货膨胀并且国际收支顺差出现时.宏观经济政策往往顾此失彼。为此.蒙代尔提出了政策搭配理论,主张用财政政策应对内部失衡,用货币政策应对外部失衡。但在现实操作中.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却与之相反。本文首先介绍了陷宏观经济政策于两难的米德冲突.并阐述了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的运行机制。接着基于我国2007年的经济状况.分析了我国经济内外失衡.并考察了我国的政策取向。最后.着重分析了导致我国政策取向与蒙代尔模型结论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护航下,尽管外部环境变幻不定,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经济增幅达到10.3%。2011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如何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发改委等部门会议的召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浮出水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11,(3):6-7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景学成在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金融学会、《武汉金融》杂志社主办的《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政策》的专题报告会上作了《当前经济形势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专题报告,报告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金融政策取向,对指导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为及时传导中国人民银行的重大金融政策,本刊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今后金融政策取向等问题,对景学成研究员的报告进行了登。  相似文献   

11.
冉勇  宋军 《重庆金融》2000,(11):21-27
今年1-9月,随着国家年大内需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增强,以及中央银行贷币政策传导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我市宏观经济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现出复苏态势。三季度末,全市工业景气指数显著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现出复苏态势。三季度末,全市工业景气指数显著回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强劲反弹,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通道;金融运行总体平衡,信用总量增速加快,全年有望进入一个平衡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徐栋 《西安金融》2001,(8):12-15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观点分析,西部大开发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内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均衡,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就其实质而言,西部大开发不仅是国家整个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区域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而且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增长方式的选择问题上,若仍采用传统的思路,将是无效的,必须寻求全新的增长方式来加快西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即有效地依托西部资源优势,借助现代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融通和资本再配置的核心作用,实现金融资本与智力资本,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在市场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以西部区域比较利益为依托的产业结构间的调整、替代、促进区域间的专业重新分工,推动西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把抑制总需求增长的因素分为一般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因素和特殊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产生因素两大类。分别加以分析。并且把解决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分为关于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政策两类,对政策取向作出了简要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国内经济刺激计划逐渐退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日渐走高等宏观态势的相继出现,自今年8月份开始,国内经济学界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争论和分歧明显增多。处于调整转折期的中国经济是沿着复苏的路径继续前行,还是在房地产调控新政和通胀威胁下掉头向下?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内在逻辑的基础之上,研判了当前经济周期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走势及其政策取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采购》2009,(8):15-16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定调”。会议传递的消息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不会改变。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汪时锋 《证券导刊》2011,(26):18-18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增速强劲,这也让担忧中国经济的阴霾悄然散去不少。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通胀压力较大.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在保持不变的同时,将在稳健之中进行结构性微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耀先一、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十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均GDP增长达9.9%。特别是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中国实行了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注重适时微调,使国民经济逐步走...  相似文献   

18.
君子竹 《证券导刊》2010,(26):19-19
今后十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十年,在宏观经济面临诸多"两难"的背景下,出台深化西部大开发的系列政策实质上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延续,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增长低通胀:黄金组合有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金融博览》2005,(11):24-24
如果用发达国家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来衡量,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似乎是再好不过了:9.5%的GDP增长速度加上不到2%的通货膨胀率,是很多国家政策当局想都不敢想的黄金组合。遗憾的是,这毕竟是发达国家的评价指标,具体到中国经济,更全面地看待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就没有表面上那么好看了。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形势研判,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有助于金融机构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有的放矢,主动作为,更好地履行服务实体经济本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