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金融长期以来处于"荒芜"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在诸多农村金融形式的发展中,1990年代兴起的小额信贷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对当前兴起的各种小额信贷进行比较研究,挖掘最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小额信贷模式并大力扶持,将有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崛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发放的一项主要贷款,其对解决广大农村的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小额信贷业务以来,作为面向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一种新型信贷产品,对于促进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甘肃省白银市地区近年来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 运行模式以及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甘肃省白银市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运而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信贷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村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农村金融创新,规范农村民间融资和地下钱庄,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不符等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积极开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额信贷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现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和谐金融、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小额信贷在为农村贫困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与我国整体金融改革相协调。本文对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介绍了小额信贷的概念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多方面分析探讨了小额信贷的发展路径。通过归纳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和报告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结合中国实情,提出了我国小额信贷要坚持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导向,充分体现市场竞争和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的原则,未来发展的主流和重点应该是可持续性发展、正规化、利率市场化以及分层监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一国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其中农村金融更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三农"工作和农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当前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薄弱的环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是解决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以来,中央对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适当的金融创新给予了肯定,并大力支持其发展.小额信贷是激活农村金融的催化剂,是完善农村金融的有效补充,是发展农村金融的良好创新.文章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从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特征、小额信贷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小额信贷的实际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大峰 《经济师》2009,(2):198-199
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基于SWOT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小额信贷的优势,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国际发展经验和实践已经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建立惠及所有人,包括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文章从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状况入手,阐述了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对满足农村地区特殊的金融需求、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难以适应金融需求的现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课题组 《经济与管理》2007,21(10):63-68
依据国内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成都市一体化先进地区——锦江区实施的金融小额贷款模式为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收益模型。依托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总函数,建立适合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动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需求不足(包括需求意愿不足和需求能力不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的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三个方面。对影响农村金融市场不均衡性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环境层面的变革,农地确权帮助更多农户进入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宽度意义上的“量”变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是,它是否可以提高农户贷款数量,缓解信贷配给并促进农村金融深度意义上的“质”变?这是一个重要但鲜有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供给、需求、交易成本、价格、风险配给等角度,分析了农地确权缓解信贷配给、促进农村金融深度发展的理论机理,并通过有序多分类变量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户金融参与深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降低信息成本而缓解价格配给,因弱化农户的损失规避心理而缓解风险配给;同时,数量配给和交易成本配给的释缓作用尚未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存、贷款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差异性、高成本与高风险、季节性和时间性及需求多元化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应从金融供给层次化,加快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等三方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其原因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高昂,二是金融产品价格失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收入低下。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定价;重新设计支农贷款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达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支持作用,对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和农业产业的实际数据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农村贷款和农业保险与农业产出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的均衡关系。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和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余额与农业产出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而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产出间存在长期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释放,究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碎片化,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供需的不平衡,农村金融的市场分割,政府管理的失灵。为此,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寻找突破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困境的路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围支撑体系,在两个"统筹"理念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区分三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户、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三个主体的决策行为和期望收益,认为只有在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部门共存且实现合作的市场中,农户的融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户的期望收益才能最大化。文章还利用遍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近10 000家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间的合作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农户金融需求的约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整个金融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户作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金融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除了受自身约束外,还面临着市场约束、信息约束、信贷约束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