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基于AHP方法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应用AHP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咸宁市的特点,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土地利用总体水平等方面对成宁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咸宁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亟待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较高:土地利用总体水平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点及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地阐述;然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加权综合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个方面对湖南省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得出评价结果:湖南土地利用现状整体水平已进入了基本合理利用阶段;最后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科学的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可以更好的为其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在对2009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比较了沈阳市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基本集约,同时土地集约利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据此,沈阳市在未来土地集约利用中应注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效益;加强政府调控,完善用地机制;探索公众参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特殊经济区域,是当前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程度5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区域对比法评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价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8.59分,达到了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状况优越,管理绩效突出,但用地效益一般。土地利用强度潜力将是未来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潜力,扩展潜力和结构潜力均不高,不存在管理潜力。并对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将来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利用4个方面的10个评价指标,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多因素加权分值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差异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是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效益这五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度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开展了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及现状评价,同时通过对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揭示了问题的所在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状况、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廊坊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27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综合评价法,对2000-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间,廊坊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值在0.33~0.52之间小幅震荡上升;2000-2006年土地利用水平为0.33~0.42,处于不集约状态;2006-2009年土地利用水平上升到0.45~0.52,处于基本集约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根据计算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和集约利用分级标准,将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分为三类,即集约利用、勉强集约利用和相对粗放利用,评价结果较合理.该评价结果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某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土地利用现状生态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市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生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地生态水平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沈阳市土地生态水平都处于"优秀"水平,整体上呈现稳中求进态势.因此最小平方法定权和物元模型在土地利用生态水平评价中应用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析了四川省17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分异特征,综合评价了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做好城市长远规划、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以粮食大省——河南省为样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包含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持续状态等4个准则层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对1994~2012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时间序列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为河南省粮食安全和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94~2012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3年下降。(2)耕地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持续状态呈增长态势。但耕地持续状态增长较为波动。(3)河南省耕地利用协调度比较协调,总体处于平稳波动状态,1994~2002年耕地利用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02~201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4)1994~2012年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河南省西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沈阳市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及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间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西南部土地利用效益高于东北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大庆与哈尔滨经济、社会效益居于首位,黑河与牡丹江生态效益最高;(2)黑龙江省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强度大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低,多数城市处于拮抗耦合,仅伊春与黑河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3)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协调程度整体高于东北部,其中仅哈尔滨与大庆土地利用效益为协调状态,其余城市均为失调。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年沈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等步长等距离缓冲区分析法和等步长等面积缓冲区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步长的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呈聚集效应发展;(2)改进方法精度更高,符合性更好,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土地利用区划研究不仅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文章试图探索如何将扶贫因素纳入土地利用区划标准,实现扶贫开发与土地利用区划的创新融合,并选取云南省芒市这一典型贫困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二者融合的内在机制;综合分析法和分区单元归并法进行综合分区;演绎法划分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空间迭置法构建芒市土地资源利用与扶贫开发统筹协调发展的措施体系。[结果]最后将芒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即:Ⅰ东北部低山盆地区,Ⅱ东南部中低山河谷区,Ⅲ西南部低山盆地区和Ⅳ西北部中低山地区4个土地利用区域。[结论]理论探讨精准扶贫与土地利用区划的创新融合,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尝试提出各综合区精准扶贫与土地资源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措施体系,对芒市乃至类似地区土地扶贫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improvement (CLPPI) assessment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to launch land consolid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Previous studies on CLPPI assessment have focused on factors related to natural condi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but they ignored the impacts of utiliza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plot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which account for substantial CLPPI from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crop-growth model and Agro-ecological Zoning (AEZ) methodology, this paper proposed a modified CLPPI assessment model to estimate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via land consolidation. Meanwhile, the contribute rates of different factors involved in determining the CLPPI were also analysed to reveal the ideal work focus and policy direction for land consolid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lculated CLPPI values had obvious spatial variety in Shenyang, of which the average was 326.18. For the consolidation case, total crop production in Shenyang could be increased by as much as 149.89 × 107 kg, 20% of the current yield. CLPPI is the comprehensive outcome of both natural and utilization qualities of land use, and the current productivity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Shenyang relied much less on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soil than on utiliz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 addition, medium-productivity lands were most appropriate target areas for the implic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ctually, the arrange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CLPPI as in the past, but also add the theoretical productivity potential into consideration. Moreover, the realization of estimated CLPPI also calls for active changes of the whole land management system. An integrated institution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per regulations and laws on the follow-up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economic policies to stimulat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and a transfer mechanism for cultivated land are all needed policy changes.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