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过一年没有中国货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货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钟林超 《华商》2012,(8):14-15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让国人骄傲,可现在,中国制造却让外国人眼红,使中国人迷失。“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中国制造”泡沫化了!  相似文献   

4.
在影片《2012》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看来,当初我们把方舟放在中国建是对的,囚为只有中国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在影片中,中国仍然是个世界工厂,只不过加工的产品明显提升了档次,不再是廉价的产品,而是可以载着人类精英逃避灭顶之灾的大方舟。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质量竞争力相关理论,针对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质量方面遭遇的困境,在进行现状分析的同时,阐述了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相关质量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秦虹 《商业科技》2011,(1):22-23
本文依据质量竞争力相关理论,针对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质量方面遭遇的困境,在进行现状分析的同时,阐述了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相关质量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真有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中国人自己却享受不到。  相似文献   

8.
一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工业贸易排名世界第三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一边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竞争力仅局限在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上。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利益的获得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小,品牌及创新技术的缺失,使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之路征途漫漫,品牌、研发、销售渠道、细分产业等竞争要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生存——为什么生存,如何才能生存仍然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抛开对完美的苛求,《生存》的价值凸显。”  相似文献   

10.
这—仗必将成为危机公关的经典之作,这也是中国政府早就该打的—仗,否则我们还会每天沉浸在自我贬低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陈小雪 《商界名家》2006,(12):40-42
一条象征“中国制造”的蛟龙凌空飞舞.一艘有“日本制造”标志的轮船即将倾覆.轮船上的人乘小船惊惶逃生。这是日本著名财经杂志《日经BP》在2004年一期封面漫画.大抵代表了日本制造业此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13.
何乐  王新业 《中国市场》2009,(42):22-25
1949年前的中国,出行用的自行车,叫“洋马”,点火用的火柴,叫“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叫“洋钉”;  相似文献   

14.
15.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描述自然选择时说:最适合生存的是那些能调整自己以适应改变中的环境和新的竞争的物种。这也正是今天的本土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左右的,而是世界市场的认同,根本在于中国产品质量过硬。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目前的中国产品"质量风暴"中,强烈主张对中国"不合格产品"进行严格管制甚至禁运中国产品的人士,正是此前以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主张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的人士。新华社文章认为,如果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纷争中再裹挟着政治思维,则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制造"的商品盛行世界,中国拥有大量贸易顺差,有人就要把英国佬戴了一个世纪、日本人也保持了几十年的"世界工厂"的桂冠奉送给中国。对中国来说,这只能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没有生产规模和技术设计能力,没有风行全球的品牌专利,没有遍布世界的销售网络,没有大进大出的跨国公司,直接导致了价格恶性竞争、反补贴调查、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制造"踟躇潜行。  相似文献   

18.
丁言 《商业文化》2006,(9):82-83
一百五十年过去了,由英国原创的“血汗工厂”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罪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痛苦的记忆。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血汗工厂”又重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我们眼皮底下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9.
5月13日,美国对我棉织裤等3类产品提前启动“特保”;5月18日美国又宣布,决定对我男式梭织衬衫等4种产品采取“特保”;同时,欧盟也称.将对中国的T恤和亚麻纱这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有独特的竞争力,却并未都得到各国消费者和公众的足够尊重。不少国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的不足,要求以“中国创造”来替代“中国制造”。我们则应公正地对待“中国制造”,给“中国制造”更多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