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当我国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前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递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增也推高了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像马来西亚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因为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既不能在低端市场与低收入国家竞争,  相似文献   

2.
白晶 《西部大开发》2006,(12):25-27
由于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总抚养压力较小,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人口红利”时代,成为经济大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人口红利期留给陕西的时间还有30年。紧抓机遇兑现人口红利,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口红利与廉价劳动力带来了世界工厂与廉价制造的美誉,也帮助欧美渡过了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物美价廉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后能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的标签,而我国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企业能以低价格的比较优势占领市场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劳动红利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利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契机加快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我省的人才优势变换为技术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新阶段以后,过去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红利空间已经逐步消退,如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外贸红利、资源红利等,所以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并创造出新的红利空间来支持未来经济的增长。这种新的红利空间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新的红利空间,而这种制度从西部地区来讲,主要就是"城乡一体化"。未来十年西部地区更需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7.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章剑卫 《浙江经济》2014,(18):39-41
随着外来劳动力的逐步回流,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趋势性的变化,劳动力供应开始从近乎无限供给逐步向短缺转变。既要通过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延长"人口红利",更要通过深化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创造人力资本"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9.
转型之道     
《上海国资》2013,(1):50
编者按: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跨入一个新的"转型时代"。我们日益强烈地感受着发展的"倒逼":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倒逼,美欧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再工业化"的旅程,给中国制造平添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经济要素红利流失的倒逼,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基本要素的优势已明显弱  相似文献   

10.
杜平 《浙江经济》2012,(5):36-37
“人口红利”(DemographicDividend)是指由于劳动力供给较为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形成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资源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形成较强的人口生产性和高储蓄率,确确实实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撑了浙江较高的投资率和大量净出口盈余,工业和经济得以保持快速增长。这种形势目前已经发生了一些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穿的、吃的、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如何延长这些已经用过的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时间?这需要通过资源循环来解决。中国目前引领国际上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中国前30年的发展靠资源、环境、人口红利,但现在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光靠前面三个因素已经不足以支撑,所以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从"十一五"开始把循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盈利模式导致工资水平与工资分配比重极不合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我国的人口红利基本枯竭,劳动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数量趋于大幅减少,抚养比快速上升.人口国情的重大转折彻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态势和政府态度,推动着我国工资高涨时代的到来.面对时代变迁,政府与企业唯有加快转型升级,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但2010年比以往更加突出的用工荒现象却使得专家们纷纷发出“刘易斯拐点”的警告,无论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我国“人口红利”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给社会经济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增加挑战,我们应采取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措施来积极应对,实现“人口红利”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生产效率,在传统技术的改革不断产生制度红利的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许多数字红利也被释放了出来,制度红利和数字红利通过深度融合正在促进我们社会的转型升级。智慧化、智能化是我们整个社会新的进步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制度红利与数字红利这两张牌抓好、打好,智慧地使用好,这样我们的国家、地区或是组织就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张蕾  王佳丽 《浙江经济》2011,(16):40-41
从总扶养比数值来看,浙江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于人口红利期。未来应致力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发展第三方和雇员组织、收获老年人口红利,从而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次人口红利的困境摆脱与现实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令国  李超令 《改革》2013,(1):149-157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期,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这意味着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应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支出比重等措施,实现二次人口红利,最终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资源、人口、土地红利不断消减,出口、投资、房地产等拉动增长的传统引擎明显动力不足,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效应已见边际,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能否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同时,实现质量效益上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动力有序接续和转换。  相似文献   

19.
韦宇红 《特区经济》2012,(4):186-189
广西人口红利期与全国比较,具有开启时间晚、潜在人口红利理论值小、持续时间短的特征。虽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确实使经济增长收获了一定的人口红利,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面临的供求失衡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广西还剩下不到3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为充分兑现人口红利,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努力将潜在的人口转变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丁菡 《浙江经济》2023,(7):48-49
<正>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林地改革、革命老区建设、“一号开放工程”等相关政策红利,为山区26县破解用地难题带来了新机遇山区县的快速发展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中之重。然而,现阶段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稀缺,依旧是制约山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今年,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林地改革、革命老区建设、“一号开放工程”等相关政策红利,为山区破解用地难题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