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债务经济之路上越走越远的日本不仅创出了债务规模的最新历史记录,而且债务占GDP的比重也遥遥领先于所有发达国家。虽然由于日本特殊的债务结构以及较低的利率水平等因素的约束,日本短期内不会发生如同欧美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但伴随着绝对负债额和财政赤字的飙升,日本国债可能成为一颗非常危险、破坏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版的"财政悬崖" 2012年11月1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宣布提前解散众议院,并将于12月16日举行大选。在民意低迷、支持率仅为18%时,民主党反而决定提前大选,原因就在于日本债务高企、财政难以为继。具体的推动力量来自两个方向:其一,2012年8月,野田首相推动通过消费税税率改革时,为获得作为在野党的自民党和公明党的支持,曾承诺尽快举行大选;  相似文献   

3.
近来,美、日、英等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评级频频遭到评级机构“点名”,称其主权债务信用正越来越倾向于丧失最高级别的水准。“欧洲政治预测实验室”的智库也提出警告:2010年第二季度将出现全球体制性危机进一步恶化的状况,主权国家债务违约和随后形成的“债务之墙”将与西方银行体系产生致命冲突。所有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世界金融体系对短期资金的严重短缺和各国债务远远超出了储蓄,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主权国家债务违约现象的上升:从2008年的冰岛,到2009年的拉脱维亚、爱尔兰及迪拜,再到2010年的希腊,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下一波可以预测到的债务危机将可能发生在日本、英国和美国,而这3个发达国家一旦出现债务违约,世界金融体系将遭到震撼,而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此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国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负债率高呈现全球化趋势。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除了澳大利亚、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都超过了60%这一公认的警戒线。如何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对此,德国政府提出了"债务刹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几乎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字眼。从冰岛到希腊,再到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都先后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而事实上,与欧洲相比,美国、日本的主权债务也相当严重,日本甚至远比欧洲更严重。那么,为何主权债务危机会率先在欧元区爆发?欧、美、日主权债务问题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国从中又应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探索。一、公债理论的发展主权债务在西方通常称为公债,在我国称为国债,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国内外筹集的各种借款。在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公债有害论、  相似文献   

6.
发达经济体消化政府债务、降低负债率是紧迫而又长期的问题。美国财政悬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日本逐步暴露的债务风险等一系列的债务问题正在困扰发达经济体,过度印钞和过度信贷不可避免地成为解决债务危机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导致了债务的不断膨胀,日本的经济一直在不断膨胀的主权债务下运行。日本的债务虽然目前看有可持续性的一面的,但是考虑到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老龄化加剧、进一步融资困难和量化宽松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日本的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大于可持续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整个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主权债务危机。其实,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之中,日本的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日本的债务问题必将恶化。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日本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转折性的变化。在未来数年之内,日本爆发债务危机的概率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新理财》2011,(9):14
8月29日,日本民主党参众两院议员举行全体大会。日本前任财务大臣野田佳彦以215票,战胜获得177票的海江田万里,当选为日本民主党党代表。据此,野田佳彦接替执政14个月的菅直人,成为日本第95届、第62位首相。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国家债务现状2010年底日本国家债务(中央政府债务)高达919万亿日元,国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为191.80%,超过英法德GDP之和。2011年1月27日,标准普尔把日本维持8年多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消息公布当天,日元兑美元跌幅超过1%。穆迪2月22日宣布将日本Aa2的政府评级前景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很多人担心,日本会不会像1990年代的俄罗斯、阿根廷,2009年的阿联酋迪拜,2010年的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出现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1.
熊鹭 《西安金融》2011,(6):43-45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连续多年居发达国家之首,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增长之中。通过分析日本的债务困境,对我们有几点启示: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二是通缩环境中要有意识的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三是经济危机过后要警惕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地方债务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市政债券制度和日本地方公债制度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债券制度,前者代表着分权制国家的地方债券制度,后着代表了中央集权国家过渡性的地方债券制度,两国从地方债务制度建设到规范的监督管理,在长期地方债务融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庞大的地方债务不仅没有转化为严重的社会和财政危机,反而通过有效利用债务融资极大地改善了地方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伟国 《中国外资》2012,(24):159+161-159,161
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自2009年起迅速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性政府债务进行系统梳理,以便重新认识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影响、成因。本文在分析了地方性政府债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针对地方债务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给出一些加强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的措施,以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税费改革     
《中国工会财会》2004,(8):43-43
简单地说,欠别人的就形成了债务。它可以是钱财,也可以是物品,有时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时候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债务是需要偿还的。对政府而言,其债务是政府欠的钱。导致政府产生的债务的原因可能是弥补财政赤字,也可能是进行经济建设。政府债务包括中央债务(一般称为国债)和地方债务,这些债可能是借老百姓的,也可能是借银行的,还有可能是借国外的;它有时候是显性的如国家发行的国债,有时候是隐生的,如粮食企业的亏损挂账。债务  相似文献   

15.
目前政府债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债务责任考核的基础是政府债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然而现行政府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却使政府债务责任的考评无所适从。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债务信息的现状出发,找出影响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的原因,结合企业会计的特点,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本文又在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债务偿债能力指标和政府债务责任矩阵,将政府债务责任考核贯穿于债务筹集,使用及偿还的整个过程中,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6.
裴涛 《时代金融》2016,(6):43-44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巨大的偿债压力下,2015年3月财政部宣布于2015年实施约3.2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置换,大规模的债务置换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燃眉之急,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债务期限的调节和偿还利息的减少,但是对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冠阴云笼罩全球,疫情虽然在中国国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持续冲击全球多个重要经济体,相应的金融与债务风险链条传导仍在恶化。疫情最大的影响是作为外生性的非经济冲击,它会触发原来经济体结构性弱点,放大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欧洲很可能成为这一风险链上最为脆弱的一环,触发新一轮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举债权限、规模控制、风险预警三方面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认为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实践给我国的主要借鉴在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应下放举债权限,改变举债方式,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构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与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发的政府债务问题成为各国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债务问题不仅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危害,从全球的角度分析政府债务问题对于金融稳定性较差的新兴经济体尤为关键。本文以全球债务总量及结构变化为视角,通过对比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债务特点,着重分析了拉美、希腊债务危机的起因。接着,通过日本债务结构以及美国债务经济模式,解析政府债务的国际循环和传导机制。最后,针对当前全球债务问题和经济走势为新兴经济体提出减少双顺差、控制财政赤字水平以及加速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泉江  韩健 《财政监督》2023,(23):82-87
地方政府性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鉴于日本的财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夕张市财政重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地方债的综合治理,为我国实施更加精准的地方债政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